APP下载

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非常规油气藏研究

2013-01-06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泥晶油组断块

许 泓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100)

陈立欣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湖北 潜江433123)

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机理与赋存状态与常规油气资源有较大差别,其勘探开发难度较大[1-3]。为此,笔者通过取芯和薄片分析,对江汉油区新沟油田沉积背景、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进行研究,为其储层预测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概况

新沟油田位于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西南,构造位于潜江凹陷西南丫角至新沟低凸起,西北与老新油田相邻。新沟油田地层自下而上为白垩系,下第三系沙市组,新沟嘴组上、下段,荆沙组,上第三系广华寺组和第四系平原组。

江汉油区新沟嘴组储层岩性以泥质灰岩、泥晶白云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粉砂质条带,经措施改造或采用新型开发工艺能获得工业油流[4-7]。其中,新沟嘴组下段Ⅰ、Ⅲ油组为砂岩油藏;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为泥晶云岩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新沟嘴组下段,自下而上细分为Ⅲ油组、泥隔层、Ⅱ油组、Ⅰ油组和大膏层,其中大膏层、泥隔层在该区分布稳定,是区域一级标志层。该研究区含油层位主要分布在新沟嘴组下段Ⅰ、Ⅱ、Ⅲ油组。

2 构造特征

新沟油田总体上为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断鼻构造。新一区为断块构造,被北东向、北西向断层切割成3个含油断块 (新4断块、新62断块、新204断块),构造东高西低。新二区为背斜背景上断层复杂化的断层构造,区内断层发育,共有18条正断层,分北东向、近东西向2组,断距大小不等,延伸长度不一,但大都对油层起封隔作用。桥4是受晏桥断层控制的一个正向断鼻构造。

3 沉积特征

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沉积进入湖浸沉积时期,三角洲沉积向岸退,半深湖沉积面积扩大。滨浅湖滩砂、滩坝相发育,近物源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新137井钻遇最大单层滩砂坝厚度7m,苏2井钻遇累计滩砂、坝最厚31.6m。该沉积时期,新一区、新二区主要有滨浅湖滩砂、滩坝相零星分布 (见图1)。

新沟油田物源方向主要来自潜江凹陷西北部的汉水物源,由于该区远离物源,因而受不同沉积时期水动力强弱变化影响。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沉积时期属低位域沉积,是较为安静的水体环境,新一区、新二区单砂体均不发育,利于安静还原环境的泥灰岩、泥晶云岩等矿物沉积,沉积厚度大。研究表明,该区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岩性以泥晶云岩为主,夹有薄层泥岩,同时夹有石膏,形成互层。

泥晶云岩、白云质泥岩与砂泥岩形成环境不同,两者在沉积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根据目前的认识,三角洲前缘发育的主要是砂泥岩剖面,因此在前缘相的区域,是难以找到非常规油藏的[5-6]。而湖泊沉积体系,其岩相往往单一,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局部可发育灰岩。因此,新沟嘴组非常规储层主要发育在湖泊与三角洲前缘之间的过渡带,是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7]。

图1 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沉积相图

4 储层特征

新沟油田物源来自潜江凹陷西北部,常规油藏储集层岩性为粉砂岩,研究发现非常规油藏储层主要以泥晶白云岩为主,同时也是良好的生油层,属于自生自储类型[6-8]。胶结物以白云质、灰质为主,平均含量24.3%,胶结类型孔隙式为主。粘土成分为伊利石和绿泥石。

对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新斜1171井进行取心和薄片分析 (见图2)等,发现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发育泥晶云岩、含粉砂云质泥岩、泥晶云质灰岩等。通过对新一区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统计发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平均孔隙度为6.8%,平均渗透率为0.3×10-3μm2,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

图2 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新斜1171井成岩显微图片

5 成藏条件

非常规油气主要在沉积盆地内的斜坡与向斜区大面积连续分布[9]。通过对新沟油田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新沟油田北部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发育带,中部为浅湖滩坝砂岩发育带,南部为浅湖泥质白云岩发育带 (见图3),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非常规储层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湖泊相的过渡带内,是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沟油田先沉积后隆起的构造格局有利于烃源岩演化,新沟断垒带总体上属于继承性斜坡,为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上下泥岩具有生油能力,中间砂岩、碳酸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从而形成了自生自储的油藏特征[10-12]。

6 结 论

1)新沟油田受构造和岩性共同影响,在断块,鼻状构造附近容易成藏。

2)新沟嘴组为浅水、坳陷型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时期新沟地区为泥质白云岩形成有利地区。

3)新沟嘴组非常规油藏以泥晶白云岩为主,既是良好的储层,也是良好的生油层,属于源储共生类型。

4)受物源供给影响以及水动力条件强弱影响,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砂岩储层不发育,且厚度较薄,但累计厚度大,分布稳定,开发潜力较大。

图3 新沟地区页岩油成藏模式图

[1]邹才能,朱如凯,吴松涛,等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J].石油学报,2012,33 (2):173-187.

[2]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J].石油学报,2009,30(3):324-331.

[3]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等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 (6):669-682.

[4]邹才能,张光亚,陶士振,等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2):129-145.

[5]邹才能,陶士振,侯建华,等 .非常规油气地质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28-159.

[6]赵靖舟 .非常规油气有关概念、分类及资源潜力 [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23(3):393-406.

[7]康玉柱,中国非常规泥页岩油气藏特征及勘探前景展望 [J].天然气工业,2012,32(4):1-5.

[8]李玉喜,张金川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和潜力 [J].国际石油经济,2011(3):61-67.

[9]贾承造,郑民,张永峰,等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 [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29-136.

[10]何幼斌,王文广 .沉积岩与沉积相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11]王劲松,王文慧,牟兰昇,等 .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J],新疆石油地质,2011,32(1):14-17.

[12]苏永进,唐跃刚,张世华,等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1):107-113.

猜你喜欢

泥晶油组断块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储层特征与形成模式
自生泥晶:过去,现在和未来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湘北地区二叠系露头层序地层特征与成矿研究
协调点分析在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中的应用
奈曼油田九上段分层系开发效果分析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吉林省长春市羊圈顶子外围水泥用灰岩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文昌19-1油田珠江组二段I油组沉积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