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活跃者也应谦逊,莫高估自己
2013-01-05
新年以来,微博上差不多一天一个热点,从指责新交规的“黄灯条款”开始,每一次反对声都很激烈,其中有些人摆出一定要推翻已有决定的架势。这部分人在微博上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他们的批判口气越来越重,要求国家做这做那或者不做这不做那的强制性口吻也越来越多。 微博是公众表达意见的罕有平台,它对言论自由的推动几乎前所未有。微博带来的一切挺新鲜的,它正释放出很多正能量。微博当然也带来了问题,针对它们中国社会正在积极调试和磨合。 保持微博的健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推进民主营造一个稳定的意见表达管道。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人们需要在用微博挺微博的同时,共同营造微博世界的理性,使微博上的主流意见表达尽可能贴近实际,避免被某种情绪尤其是极端情绪左右。 微博上的确有一些不够理性的东西,比如一些人热衷搞围攻,造谣和捧谣等,这些问题已被反复指出过。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是一些微博上的活跃人士如何尊重社会的问题。 微博给了每个人发言权,并使得一些人快速成名,而且帮助他们形成了圈子,他们可以像团队一样运作,针对一个话题协调行动,形成爆发式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微博名人的粉丝达到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在很多时候他们的话题设置能力超过了传统媒体,这使得他们事实上拥有了一定“权力”。 虽有删帖等管理行为的存在,但目前微博活跃人士手里的权力与其他社会权力相比,受到的日常制约仍是相当小的。至少表面上看,有不少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或者通过联合行动做到“一呼百应”。 我们看到有些微博名人的谦逊和自我克制,但也有一些活跃人士表现得正相反。后一类人不仅把自己当成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而且以理所当然的全社会意见领袖自居。他们不仅表达意见,而且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国家必须接受的。接受他们的意见就是民主,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就是不民主。 而说到底,微博只是中国一部分人的意见表达平台,真正活跃于微博的人在全社会的占比相当小。微博上的意见通常很尖锐,但它们同社会普遍意见的对应性很不确定。 一方面,国家要重视社会所有意见,包括微博上的意见。与此同时,微博活跃人士不应高估自己对社会意见的代表能力,尤其不应高估在推动中国前进的合力中自己所处的位置。 中国的官员们需要自尊,其实所有有一定权力的人都应自尊。慎用权力,真正用它造福于社会,而不是用它搞“政绩工程”,或者别的忽悠社会的事情,才是正道。 中国最缺实事求是,我们常说官方缺,现在看来微博上同样缺,甚至更缺。情绪常常成了主导微博的东西,一些人编的帖子永远是义愤填膺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是这样,但他们一上微博马上就端出怒容。 如果微博逐渐走向理性,这样的“卖怒”最终将被边缘化。如果中国蓬勃发展时微博里的怒气越积越多,微博就有可能边缘化。中国公众喜欢的是微博的率真,他们最终能分辨出哪些是真率真,哪些是夸张作态。清醒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对把微博当“江湖”闯的人同样很有意义。莫高估自己,将自己真正融入全面迈向进步的中国社会,而不试图凌驾于它之上,这是中国官员和现实名人,直到微博活跃者们都应谨记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