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风电: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3-01-04苏晓
南车风电就像一位很有主见的现实主义者,不保守,不冒进,每一步都走得稳当而有迹可循。
不管是从近几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排名来看,还是从机组研发与各类市场开发情况而言,南车风电给人的感觉一直不温不火。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南车风电在这个行业的雄心勃勃。“我们的目标是要进入全国前5强。”现任南车风电总经理梁裕国并不隐晦自己心中的目标,他对南车风电目前的成绩显然还不满意。经过两年的沉淀,行业的理性回归重新定位了国内风电企业的坐标和去留,也让人看到了南车风电的坚持和稳重。这个从2006年开始就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央企在轨道交通和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声名远播,接下来,他将用自己的模式拓展并最终占据在风电领域的一席之地。
这家位于南方的风电企业近期在努力地推出适应广大南方市场的低风速风电机组,而今年初刚下线的WT2000/D110/H85机型有望成为其新的业绩增长点。南车风电首席专家张元林告诉本刊记者:“2MW低风速机组已经受到了众多业主关注,并连续接到来自低风速省份的订单,部分机组正在陆续交付中,预计近期即可实现批量装机。”
借力高海拔
2012年,南车风电南下的战略初现端倪。这一年,公司近400兆瓦的装机容量中,高海拔地区风电场项目几乎占了一半。南车风电的机型开发和生产也开始以高海拔和低风速为主。梁裕国认为这只是公司的相时而动:“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由于弃风限电,综合收益反而不如南方地区。现在整个国家风电市场都在南移,我们只是跟随国家的步伐走。”
2013年春节前后,忙碌的充实感让梁裕国确信他的战略是对的。这段时间,南车风电株洲生产基地的员工们工作异常紧张。在整齐有序的车间里,南车风电制造中心主任李龙正指挥着现场机组的出库工作。“现在正在装车的是我们公司1.5MW高海拔型机组,这些机组马上要被送往贵州某风电场。而那边刚下线的样机是我们新开发出的面向南方地区的2MW低风速风电机组,该机组也马上要进入批量生产,为刚签订合同的湖南省内某风电项目供货。”李龙告诉本刊记者。
到目前为止,南车风电主要拥有4个系列多款风电机组,分别是1.65MW全系列风电机组、1.5MW高海拔型风电机组、2.5MW濒海和内陆型风电机组、以及2MW(D110/H85)低风速风电机组。
张元林告诉本刊记者,进入风电领域只有7年的南车风电,刚开始主要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并最初形成了WT1650全系列机组产品。“不过,国外的机组技术在我国也会遇上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从最初的技术许可到后来的联合开发,逐渐形成了‘整合外部设计资源,以我为主快速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整机产品’的技术开发路线。”张元林进一步解释,“‘整合外部设计资源’主要是充分利用和借鉴国外设计公司在载荷计算、控制算法设计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而‘以我为主’则需要充分考虑我国风能资源和特殊的环境条件,国内风能资源模型建立以及满足特殊环境条件的防雷、防凝露等工程化设计和大量国产部件的校核与验证等都是我们面向本土市场的特殊需求所做的工作。”
这一技术开发路线使南车风电在1.65MW风电机组的基础上很快研发并生产了风轮直径达88米的1.5MW高海拔型机组。“这是南车风电目前最主流的机组,也是有大批量应用业绩和大量数据支撑的机组。”张元林认为,高海拔风电机组不仅奠定了南车风电自主技术基础,也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的经营理念。更重要的是,高海拔机组的批量生产和装机让南车风电在南方市场尝到了甜头。
前两年,当很多风电后来者还在为已瓜分殆尽的“三北”风能资源丰富区扼腕叹息时,南车风电已悄然盯上风能资源不错但海拔很高的云贵等高原地区。与“三北”地区相比,这些区域相对糟糕的交通和建设条件并不被人看好。
这一次,南车风电占据了先机。到2012年,公司几乎一半的风电项目都在云南、贵州和甘肃等高海拔地区,这也将崭露头角的南车高海拔机型历练成为其销量最好、技术最成熟的机型。2012年,在高海拔地区的批量订单进一步稳固了南车风电高海拔风电机组在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其间,不乏多个风电场业主对该机型可利用率的认可。
“这些机组在甘肃华电和云南华能的某几个风电场运行一年多以来,业主反映的发电量都比预期的要高。尤其是在甘肃华电某风电场,那里安装的66台高海拔机组,到每年7、8月份就可以完成当年的目标发电量。”梁裕国对此十分满意。
高海拔机组的成功加快了南车风电南移的进度。紧跟1.5MW高海拔机组的成功,南车风电相继推出了2.5MW濒海和内陆型风电机组以及2MW(D110/H85)低风速风电机组。
自成产业链
从机型和市场份额来看,南车风电的摊子铺得并不大。相对其背后固有的成熟产业链来说,南车风电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将客户的需求不断细化。
2006年底,依靠在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方面50多年的深厚积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所)在风电整机装备领域初试身手。“风电是发电,对轨道交通来说就是供电,风电与轨道交通的整个技术都有相似性,包括整个传动链。”张元林简单描述了当年南车跨界发展的原因。不可否认,中国南车在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和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还包括从牵引技术领域同时延伸过来的人才和资金优势。
早在进入风电整机行业前的2003年,中国南车便开始自主研发风电机组的关键零部件,包括发电机、变流器和弹性减振元件,并且成功研制了一系列风电机组控制系统。作为南车风电兄弟公司的时代新材则全面掌握了叶片结构翼型设计、模具制造和成型工艺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时代新材生产的叶片不仅用于南车风电,还供货给国电联合动力、东汽、浙江运达等国内其他大型风电企业。到2011年,中国南车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包括发电机、叶片、变流器、齿轮箱、轮毂、主框架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不过,在很多风电企业都开始收拢自己产业链的时候,梁裕国却认为南车风电的全产业链潜力还未挖掘出来。这位对株洲所变流技术充满信心的总经理有意在接下来几年将风电变流器产品推出去。在他看来,作为整个株洲所的王牌产品,变流器不仅是南车步入风电领域的缘起,更应该是南车风电今后着力挖掘的潜力板块。
另外,梁裕国还打算推出南车风电自己的风电场综合监控系统。在南车风电的总经理办公室,他一边翻看着每天售后服务人员反馈的风电机组运行信息,一边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国内的风电场很多都是建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运维困难,风电场综合监控系统的确是后期需要不断投入的非常好的一个产品。”在他看来,南车在轨道交通方面实现列车控制、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的强大信息系统都可以很好地借鉴到风电领域。
当然,作为不同公司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一种发展模式,全产业链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市场效果。
“有些企业在完全没有风电相关技术支撑的情况下花重金打造一个风电机组制造的全产业链,等于是从零开始,这种做法本身充满风险。”张元林对本刊记者解释,“我们的全产业链是相对开放的,目的是在各部件厂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打造整体核心竞争力,这些公司只是做自己最专业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一年一度的满意度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对南车风电叶片、电机和齿轮箱等产业链大型部件给予了高度认可。这些产品在运行中表现出的优越性,使其受到众多投资商的青睐。经过几年的厚积薄发,南车风电围绕整体产品质量和整合优势资源的全产业链模式优势开始凸显。
南车风电的产业链优势还包括从集团公司沿袭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譬如已经在轨道交通技术和生产上运用得非常成熟的精益生产和售后服务管理理念。
“我们现在整个车间的目视化率可达100%,在车间干活即使不认识一个字,也不会弄错。”梁裕国认为这主要得益于2009年南车风电正式引入的源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迄今为止,南车风电已逐渐搭建起一套完善的精益生产体系。
此外,南车风电党总支书记兼副总经理陈文劼还告诉本刊记者:“在服务这个环节上,我们不断借鉴多年变频器维护技术的经验,将应用技术、设计技术和维修技术等不同层次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很好地运用到了风电领域。”
2009年,陈文劼开始摸索着从文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多个方面建立南车风电自己的售后服务队伍。这位有着多年公司管理经验的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将南车集团内外有效资源“为售后服务所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并且,对照南车轨道交通的绿荫服务理念,陈文劼率领的南车风电服务团队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南风服务”。
“两海”张与弛
尽管在全产业链的打造和市场布局上,南车风电独树一帜,但纵观公司的整体棋局,却是张弛有度,尤其是“海上”和“海外”的两海战略。
从2010年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示范项目和江苏第一批海上风电核准项目招标以来,发展海上风电的呼声一直都很高。很多国内风电企业也相继在我国江苏、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树立了自己的样机,但是南车风电却显得较为谨慎。“从技术角度而言,海上风电在技术上的要求比陆上风电至少高出一个档次。”对此,张元林心存隐忧,“如果还是之前的‘拿来’技术,没有自己的底蕴,那么在海上付出的代价会比陆上高出数倍。”
“我们的战略是积极跟进,但是不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元林认为前两年对海上风电的热炒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2010年国家在江苏的首批海上风电招标项目迟迟不动工暴露了一些问题,也使南车风电调整了进军海上风电市场的步伐。“我们做了充分的技术和市场调研,目前基本的判断是海上风电技术,包括基础、吊装、安装船和海底电缆等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还存在海洋区域功能划分等整体规划上的问题。”
不过这并不表示南车风电在这块领域不作为。梁裕国解释:“在海上风电这块,我们会紧跟国家的步伐。但是,我们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前期的设计和工程化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需做全方位的评估和规划,以求稳步‘下海’。”
据本刊记者了解,南车风电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研发,为国内整个海上市场的启动做准备。
与海上风电发展战略不同,南车风电在海外市场上开始加紧行动,这也是南车风电对国内风电形势做了充分考虑后的打算。“现在国内市场存在窝电、建设放缓的情况,内部市场还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规模。因此,我们尽量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公司的持续发展,海外市场便是一条重要的路径。”梁裕国说道。
其实,对比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统计报告前20家风电整机商的国内和国外业务,不难发现,南车风电的主要订单还是来自国内陆上风电场。而国内其他一些风电整机制造商如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和明阳风电等在国外市场的表现也撩动着梁裕国的心。
2012年,南车风电成立国际部,正式向海外启航。依靠整个南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目前南车风电已与北美、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投资商达成了合作意向。“不过,投资方面我们一直比较谨慎,并不希望完全以投资换市场,更多地是考虑通过南车集团的战略布局走国际化道路。”这也透出梁裕国的“海外”市场“打法”。
不管张弛有度的两海战略,还是势在必得的南方市场,7年的积累俨然已经让南车风电走得更加自信和稳健。正如梁裕国谈吐间所传达的气度和风格,南车风电从来不避讳自己的不足,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长处和坚持。“作为中国南车‘十二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在未来几年必将成为中国南车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决不会由于目前的困难而轻言后退。”
南车风电: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刊记者 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