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2013-01-04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空间

邓 勤

(贺州学院 图书馆,广西 贺州 542899)

“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地区图书馆的创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它“是一个功能完善、设计特别的共享服务空间,它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物理空间环境和软硬件设备设施,整合各馆丰富馆藏纸质、数字等信息资源,通过图书馆专业馆员协助指导,为读者的学习阅读、课外研讨和课题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1]21。

一、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更需要查询网络信息资源以及数据库。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

(一)能满足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需求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之初衷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动态服务模式,“这种将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新服务模式,不但能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迎合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2]6。信息共享空间将图书馆全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既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常用的工具书、专业书、期刊杂志,还配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电源线、网络接口等设备。用户可以检索馆内数据库和网上信息资源,还可以收发邮件、讨论交流甚至网上聊天。当用户遇到专业问题或技术问题时,可以向图书馆员咨询请教,也可以求助在线专家。信息共享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能满足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发挥着文献信息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了诸如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前沿跟踪、学科态势分析、学科导航、联合咨询等一系列的学科服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发展。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升级,在服务学科建设上有着许多的优势,它有效整合了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人性化、一站式的服务,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服务。

(三)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来支持,信息共享空间更加突出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通过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既能辅助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与学校其他教育部门合作,探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人的社会素质中,无论是公民素质还是职业素质,都要有信息作支持,缺少对社会信息的认知、获取、利用和开发,人的社会素质就无从谈起。信息素质既是个人社会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素质养成的重要条件。因此,信息素质是人的社会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基础,也是信息社会人的核心素质[3]。

二、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所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对信息共享空间认识不到位

我国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起步较晚,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研究讨论,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还没有深刻理解,图书馆领导和学校领导都不够重视,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因此,转变领导和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观念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前提。

(二)资源整合存在不足,部门间缺乏合作

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一般很重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置,而轻视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这导致纸质资源和虚拟信息相分离,设备与信息资源相分离,服务达不到连贯的状态,馆员无法提供更深入的服务。此外,各馆员由于相互缺乏交流沟通,造成用户不能有效找到自己所需的馆员来获取服务,以致降低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尽管有些高校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导致各馆员过分注重工作中各自的具体任务,使信息共享空间无法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设备资源整合的总体优势发挥出来。另外,由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分工不甚明确,各环节之间没有很好的连接,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也不能有效的将各自的工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而融为一体,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要求馆员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检索技术,会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具有较高的综合服务水平,但当前大多数馆员对信息共享空间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专业背景比较复杂,既有自己的专职,还要兼职其他服务,在提供服务时,要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符合用户的需求,单凭一门专业知识的馆员不能适应多元化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这给馆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信息共享空间构建前没有做充分的调查,投入使用后不重视信息反馈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不同,用户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在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但事实上,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一般是由图书馆决定组建的,没有充分考虑是否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只是将馆内资源重新组合,就认为是信息共享空间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由于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质量。另外,在建成后忽视用户的信息反馈,不了解用户是否满意,基本安于现状,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五)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共享空间的真正实施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管理好多个部门的馆员,并使之有机地分工合作;馆员培训和日程安排;开放时间、服务模式、布局摆设等的具体实施;电子资源更新、图书馆设备更新、数据库更新、软件和硬件更新升级等的巨大费用从哪里吸取;系统安全、设备维护等等,都给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它强调图书馆的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倡导用户参与、合作、创新、共享,用户可以从馆员、计算机专家那里获得各种帮助和咨询服务,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得到指导。因此,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建立起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和内容,构建起开放、交互、集成的信息应用平台,形成协同、互动、共享的创新型学习空间。同时,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树立起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理念,掌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知识和技术,特别要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学科服务能力,使广大师生随时随地地获得最便捷、最省时、最省力的服务。

(二)做好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调研工作

所有图书馆的宗旨都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内外调查工作,才能在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馆实情的建设策略,从而为以后的不断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说来,一方面要掌握本馆的基本情况,包括空间布局、文献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硬件软件设施,看本馆的实际情况能否达到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要调查本校的发展战略、用户的实际需求、图书馆界的发展方向等,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必须保持两者的一致性;了解图书馆界的发展情况才能保证构建的信息共享空间符合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调查用户的需求,才能有效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馆内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构建符合各馆实情的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足够多的资金,为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和顺利运行提供保障。在实际构建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实施,一般的模式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建设、人力资源的建设。

1.实体空间的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为此,实体空间要建设成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来吸引读者,更要从方便用户的角度考虑,设计出不同风格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根据物理空间位置的不同,可将实体空间设计为与其他部门合作共建的信息共享空间和独立大楼型信息共享空间两种模式。如下图[4]28:

两种模式都有相应的服务区、学习区和多功能区,服务区整合了以往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内容,是信息共享空间最基本的内容,除了一些借阅和咨询项目外,还要引导用户进入相关的区域,在用户有复杂需求的时候,服务区的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或将问题转交专家等方式来解答。学习区是图书馆的重要环节,可以设立个人学习区和小组学习区,从而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个人学习区可以设立各种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个人通过电脑就能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在多功能区可以设立放映视频资料的活动室、纸质文献资料及期刊阅览区、以及打印、复印、刻录光盘、扫描服务等输出区,还可以设立一个休闲区,供学生休息、交流讨论等。

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学科专业需求进行减少或增加模块。比如,本科高校图书馆可以增设写作实验室供学生写作论文,并配有专门的论文指导教师,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增设艺术品展览区、电影放映区等,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

2.虚拟空间的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共享空间实施的基础。虚拟空间的构建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库和网站的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又包括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建立相应的索引库,根据自己图书馆的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整合方式,对不同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比如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网络资源、数字化期刊、远程访问、学科导航、各种链接等,将用户使用的资源进行有序化。其次要加强网站的建设,网站建设主要包括主页、栏目和功能模块的设计。信息共享空间的网站设计要层次分明,简洁明了,须重视加强对交流和共享平台的设计。例如,可以通过学科博客和虚拟讨论室来了解研究热点,让用户可以通过讨论和咨询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3.人力资源的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是通过整合多种服务功能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员设计时,要整合咨询工作台的信息检索技术、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等,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非常熟悉各个业务的流程,可以解决服务区用户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说,图书馆员可以细分为资源馆员、学科馆员、技术馆员和咨询馆员,必须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主要业务和职责,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由于信息共享空间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因此,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批计算机技术人员,主要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电脑、多媒体仪器等设备正常运行,在用户使用计算机遇到技术难题时,帮助其正确使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设备,同时还要负责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的维护。

(四)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

在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评价体系时,首先要明确服务评价机制构建的目的是什么,评价原则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评价等。由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用户学习、研究的需要,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只有了解用户的进一步需求才能知道服务的不足,从而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高校图书馆根据要求来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评价体系,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反馈渠道,反映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来不断完善和改进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当前最流行的服务评价工具是LibQUAL+TM,高校图书馆可采用这一指标体系,形成电子问卷或纸质问卷形式,将电子问卷置入信息共享空间的终端界面上,用户进入终端就可以填写;纸质问卷可以放在服务台区,方便用户拿取。各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让用户进行打分,图书馆定期回收这些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逐步改进各项服务质量。

四、结 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其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和质量,所营造的资源信息和交流空间能很好地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因此,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设计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为大学教育和师生的学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1]毕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模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5).

[2]宋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与构建[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8.

[3]白明凤.人的发展经济学视域中的信息素质教育[J].贺州学院学报,2012(4).

[4]申伟.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