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壶俱老 艺无止境——高德芝先生其人其壶
2013-01-04王晓平
■ 王晓平
高德芝先生字壶稀,今年已有 84岁的高龄。但只要见过他的人,只要在现场看过他制壶的人,都会称赞他,精力旺盛,眼神炯炯,手艺精巧,一丝不苟。高德芝先生对制壶的感觉,对制壶的热情,以及不断探索精神与实践的那股劲头,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说他老,这年纪是明摆在那儿的;说他从事紫砂壶艺的时间长,这可以追述到他13岁童年学艺,17岁拜紫砂名师王寅春为师;说他一直喜爱并坚守着,他一辈子只从事陶艺事业就是一个见证;要说他的壶艺壶缘,高德芝先生专注光货,别无他顾。1993年,他与名家艺兄顾景舟先生合作成形并题款的“东亚运壶”,被(上海)首届东亚运动会组委会收藏;与好友沈汉生先生合作“万升壶”“咏梅壶”“东亚运壶”等;与王石耕先生客串“星光壶 ”1型;与顾绍培先生合作客串并题款“星光壶”2型;与谭泉海先生合作“千禧瑞祥壶”,获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金奖等。高德芝先生的壶,形制独特、意蕴和谐、线条老辣、气韵朴实。他制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过程。他老而弥坚、炉火纯青的壶艺,已进入了身心合一的自然境界。
高德芝先生从不经商卖艺。他的壶亦不刻意进入商业流通领域销售。由于他的壶形制独特精到、自然流畅、浑朴大气,深得真正紫砂壶爱好者与收藏者的欣赏。1990年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组壶”,及“博浪锺壶”应邀特制仅此一把,均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不少海外侨胞,台湾港澳同胞及国内收藏家慕名而来,登门拜访,上门求购。高德芝先生的制壶经历、资历可谓深矣,壶艺可谓精湛矣,但之所以现在还孜孜不倦地在手工艺活态馆制壶,用他的话说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宣传、介绍及推广杭州的紫砂泥,与紫砂爱好者与收藏者切磋交流。光有钱不懂紫砂的人,出价再高他也不卖。
高德芝先生年轻时,曾多次参与重大的国家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特别是他高温耐火材料的研发,满足了国防工业的需要,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60年,他刚满 30岁,经国务院批准,首批直接从工人提拔为工程师。因技艺突出还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1号工程、北京 6895等大型工程。1991年被中国茶叶博物馆聘为紫砂顾问。1997还被授于“中国宜兴陶艺名家”称号。
与高老有过交往的人都会深切地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精神,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他总说,师傅领进门,修行还得靠自身。年少时,他认真接受师傅的言传身教,心记手练,反复琢磨。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毅然走出宜兴小镇,亲赴上海,到更大的天地,更大领域去锻炼。大城市的历练,各种自然、人文领域的接触,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各种材料的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的比较,他都了然于心,以致于后来的融会贯通,为各种创新带来技术上的保障与可能。高德芝先生决不简单模仿,创新是他制壶的首要想法。1990年刚一退休的他,就重返宜兴紫砂一厂紫砂研究室。90年代,高德芝先生迎来了紫砂创作的高峰。他先后为“全运会、东亚运动会”创作健身运动器具系列壶,如:“健身壶”、“铁饼壶”“足球壶”、“羽毛球壶”等等。“羽毛球壶”同时也获得了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金奖。开创了运动器具入壶并形成系列的先河。该系列六套壶均被组委会永久收藏。
高德芝先生退休后长期住在杭州。杭州的自然山水、地理人文也常常成为他创作的题材。他先后创作了西湖“明珠壶”、“龙井对壶”、为庆贺西泠印社金石申遗成功,他特意创作了彩色窑变的“金石壶”,以及“南宋御街开街纪念壶”等等。他的作品在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鸳鸯系列之禅钵
鸳鸯系列之沉浮壶
鸳鸯系列之丹珠壶
鸳鸯系列之传炉壶
高德芝先生的创新精神之所以连续不断,是源于他有一种求知好学的习惯。他说,从小学紫砂,不仅是因为制壶比农田劳动有更好的收益,而且好玩,有更多的情趣。他 19岁孤身离家去上海谋生,花花世界没有转移他学艺的想法,他将不多的收入与不多的业余时间大都放在夜校刻苦学习上。即使是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后,他还是保持着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一个新产品总是翻来覆去的实验、尝试;只要听说有相关感兴趣的资料,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找来看;参与重大的陶艺技术攻关,他都全力以赴,卓有成效;就是现在八十多岁的高龄,只要听说有陶艺展览或特色新店开张,他总是要抽时间去看看走访一下。儿时的道兄艺弟,他曾去拜访学习、交流切磋。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紫砂与他的一生已结下不解的情结。宜兴紫砂的日益短缺,使他耿耿于怀,杭州紫砂泥的首次发现说是偶然,其实也是他留意观察,追根寻源,反复勘探的结果。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交流切磋已成为他事业有成的良好习惯。
高德芝先生与壶结缘。正如孔子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人到了乐意为之,就成了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反映在高德芝先生身上,就是对壶的创新、对泥的探寻,对烧制技术的突破性的尝试。在寻找发现杭州紫砂的近十年过程中,他不顾年迈,爬山涉水发现了不同区域的不同特性的泥料,及对各种泥料温度差异的把控。高德芝先生还尝试着“窑变”的实际应用。经近几年来的尝试,已有窑变壶的成功作品问世。其色亮如釉,红黑相间,鸳鸯双色,橙褐青自然过渡;质地有呈金属彩光,或有银灰光亮的,与原有的紫砂判若两样。其奇特之处,真是妙不可言啊。高德芝先生说,搞“窑变”只是一种新追求的开始,其机理复杂,难有可控的把握,要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工艺,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甚至是一生的追求……
高德芝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发现与创造着,不断地为我们呈现出紫砂壶艺的新成就,愿高德芝先生艺术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