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东地区水库移民生活提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问题探讨

2013-01-01郑东

科技资讯 2013年3期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丹东市水库移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两者结合的具体措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移民 新农村建设 结合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35-01

丹东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共计54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4座,全市共有水库移民9万多人,是辽宁省水库移民第二大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分散较广,水库移民的贫困面大,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状态,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水库移民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资料匮乏,相对贫困落后

水库移民与原住居民分享土地与生产资料,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移民搬迁后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受移民后期扶持措施没及时跟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后期扶持、移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基础薄弱、底子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移民在搬迁后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急剧下降,造成与当地群众的差距越来越大,

1.2 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经济发展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当地村民和移民的正常生活,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库区移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好的项目走不进来,丰富特产走不出去。

1.3 存在依赖心理,抱怨情绪较多

移民搬迁后,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容易滋生对国家的抱怨心理。另一方面,生产资源缺乏、移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移民认为都是政府修建水库造成的,有问题要求政府解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尽管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1.4 没有科学规划,系统功能不足

一方面加大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对本来做出很大牺牲又没有得到足够补偿的移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区后,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给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由于后期扶持政策不健全,扶持措施跟不上,扶持资金不足,使安置区经济社会系统本来就不强的系统功能得以减弱,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和提高,这也是造成水库移民长时间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

移民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移民部门加强管理,更需要政府将其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统筹考虑,将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根据移民村的村情,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地做出移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产业规划,把水库移民作为整个“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予以重点解决。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水库移民的扶持力度,加快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3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3.1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改善民生是做好移民后扶工作的突破口,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民生改善的瓶颈问题。在移民后扶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办好几件实事:第一是修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第二是通水,解决安全饮水困难问题;第三是扶持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业生产条件落后问题。通过扶持工作,我市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本上解决了“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求医难”等问题。路通了、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了,为移民村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条件,一批又一批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能带动村域经济发展的生产项目也都一个个落户移民村。

3.2 后扶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市优越的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畜产品如艳红桃、秋白桃、石柱参、绒山羊、网箱养鱼等生产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3.3 开展移民培训工作,扩大移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一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移民的种养水平。库区现有山林、水面等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必须以农业实用技术作保证,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过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覆盖面较窄,效益不是很明显。所以,今后要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当作库区产业开发的核心工作来抓。

二是抓好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增加移民工资性收入。由于库区生产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库区现有劳动力,必须走劳务输出路子,引导移民走出库区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增加收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移民收入的高低。我市移民部门努力做好库区青壮年劳力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技能,不断增加移民收入。

3.4 修建农村健身娱乐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重环境保护、村容村貌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市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因此该地区移民工作逐步转向村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建设,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伟德,陈任贤.开拓库区移民的新途径—— 三峡工程库区开发型移民试点的体会[J].人民长江,1987(4).

[2] 高庆艳.结合三峡水利工程探讨移民工作[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