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刚石般的语言探析

2013-01-01陈金花

科技资讯 2013年3期

摘 要:本文试图透过几个宝贵的文学范例,探析那金刚石般的语言,以唤起人们对锤炼语言的重视。

关键词:金刚石般 语言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30-01

文学作品是借助于语言来描绘的艺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这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决不可为着躲避困难而求援于一些诈伪的字句”。古今中外,大泛比较有成就的文人,都特别讲究语言的表现力,总是用最少的文字去容纳最大的信息量。

诗圣杜甫就是锻炼字句的典范。他为了把 “地负海涵,包罗万汇”(明胡应麟评杜诗语)的内容压缩在有限的诗句里,用他自己的名言来概括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兴二首》之一)就是千古佳句。乍一看,这两句诗平凡得很,但是却恰恰在这平凡中见真功夫。他对江边景物,观察得可谓细致入微。如果雨下得细小,水面聚满水泡,鱼儿会浮到水面欢快地跳跃;而如果雨下得很大,鱼儿就藏在水下不出来了,所以是“细雨鱼儿出”。燕儿身体很轻,风大了就会招架不住,只有在微风中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所以是“微风燕子斜”。可见好的诗句并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而在于它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它。

白居易的语言功底在他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琵琶行》中达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接下来作者用了一系列比喻句来描摹音乐,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分别突出的是琵琶声粗重急促、亲切细柔的特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琵琶声错落有致、清脆圆润的韵味。“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出琵琶声由婉转优美到低沉凝涩的过程及效果。“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体现了琵琶声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特点。“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伴随着凄厉的一声响,琵琶声戛然而止,故事乃至音乐声达到了高潮,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了形象可感的实体展现在了读者的目前。

苏轼作为北宋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语言用得是掷地有声。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写环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只五个字就将一幅雄浑壮阔、撼人心魄的画面展示在了读者的目前,令人想到当年赤壁之战那壮阔的场景。下阕的怀古,“小乔初嫁了”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华似锦、年轻有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正面描写周瑜的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短短二十几个字就完成了对周瑜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

毛泽东是运用语言的大家。如他的词《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独”用得好,因为毛泽东是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耳目,他“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独立寒秋”表面上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诗人却唱起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毛泽东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这一“谁”字,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朱自清也是著名的语言大师。在《荷塘月色》中,写荷叶是“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写得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晶莹剔透。写月色有四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洗”把“薄薄的轻雾”比喻为“牛乳”、“轻纱”,形象生动。“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锤炼语言的能力可谓是享誉全球。在他的代表作《项链》中,为了揭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享乐和虚荣的特点,作者除了通过七个“梦想”、四个“陶醉”、两次“什么也不想”对她进行直接描写外,通过人物独具特色的行动、表情、语言等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到犹豫再到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正因为无数文人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将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范例,让我们百读不厌、享乐无穷。托尔斯泰曾说“思想只能表现在唯一的一句话里……应当努力求得这唯一的完善的一句话,求得这金刚石似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