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漫画的黄金岁月
2013-01-01俞玮娅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上海休闲生活集大成的阶段,其丰富性非近代上海其他时段可比。1927年至1937年的上海被人们称为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的“杂文和漫画的时代”,漫画创作出现空前的繁荣。以《时代漫画》为代表的漫画专门刊物进入到大众的文化视野,同时孕育了多种漫画形式和漫画创作人才。除此之外,居住在上海的外国漫画家也用独特的方式表现着这一时期的市井生活。
关键词:时代漫画 德里希·希夫 宣传武器 漫画理论 漫画形式
中图分类号:J2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09-02
自1927年至1937年的这十年间,上海的商业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水平都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鼎盛,由此也推动着上海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化浪潮达到历史的顶峰。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逐渐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化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都市性、现代性和世界性的传统”①。另外,“国难当头,人们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比任何时候都更关心国家的命运。人们对能活跃思想的各种刊物的需要,也更为迫切。1932年淞沪战役后,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也比较强烈,连保守的《申报》也有所转变,进行了内容上的改革。各报纸也都较多地发表杂文,新刊物也纷纷创刊。当时人们把1933年和1934年两年成为‘杂志年’。漫画刊物也正是在这‘杂志年’里纷纷创刊的。”②于是乎,1927年至1937年的上海被人们称为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的“杂文和漫画的时代”,漫画创作出现空前的繁荣,仅在上海一地,拒不完全统计就有漫画刊物近20种。
1 《时代漫画》
这一时期的漫画在形式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其中影响最大、出版时间也最长的属《时代漫画》,并且在这本漫画的出版过程中,吸引了全国百人以上的漫画刊登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漫画家,被誉为“漫画的大本营”。《时代漫画》创刊于1934年1月20日,于1937年6月停刊,共39期。由鲁少飞任主编,为十六开本的月刊。比起在上海先前出现的《上海泼克》、《上海漫画》,《时代漫画》无论是在栏目上,还是内容上都更为丰富,图文并茂,出版时间长达3年多,在当时的政局下已属不易。(如图1)
刊物的出版正逢“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淞沪抗战时期,不乏对抗日题材的描绘,但同时,市井故事也同样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时代画报》刊登过许多漫画家的作品,例如华君武、丁聪、廖冰兄、张文元、特伟、张乐平、王乐天等,其中很多都是当时青年业余的漫画家。因此,《时代漫画》在发现人才、培养青年漫画后生力量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1937年2月20日出版的第35期《时代漫画》的封面上写着“全国无名作家专号”,并重申了刊物“选稿素无派别门户之见,或成名与无名作家之别,悉以来稿本身的价值,为编辑上舍取的条件的原则。”④有人说,如果没有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漫画》,那么中国那一时期的漫画史以及之后的漫画发展都将是另一个模样。尽管《时代漫画》在内容上做足文章,以避开当局政府的审查,但是仍旧避免不了被查禁的命运。
《时代漫画》的内容丰富,有讽刺战争、讽刺当局的漫画,也有反映社会下层生活,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第一期《时代漫画》为例,内容包括了国内外的政治人物漫画、时事照片、社会素描、时代小姐的照片、外国明星的照片、民间情歌诗画以及游记等。另外,《时代漫画》有时会以一个事件或一个社会问题设立专号或附辑。
1935年10月20日出版的第22期为“二周年纪念专号”;
1936年7月20日出版的第28期为“社会问题专号”;
1936年8月20日出版的第29期为“世态漫画专号”;
1936年9月20日出版的第30期为“社会讽刺漫画专号”;
1936年10月20日出版的第31期为“民间疾苦漫画专号”;
1936年11月20日出版的第32期为“绥蒙风云漫画专号、社会生活漫画附辑”;
1936年12月20日出版的第33期为“新年号旅行漫画附辑”;
1937年1月20日出版的第34期为“新春号职业问题漫画附辑”;
1937年2月20日出版的第35期为“三周年纪念、全国无名作家专号、时代儿童漫画附辑”;
1937年3月20日出版的第36期为“摩登世相漫画专号”;
1937年4月20日出版的第37期为“社会动态漫画专号”;
1937年5月20日出版的第38期为“长篇漫画与小说专号”;
1937年6月20日出版的第39期以“人生小讽刺的漫画与漫话专号”。
这些专号或附辑的设置理念使得《时代漫画》就一个问题能够比较深入地进行创作探讨,这在之前上海的专门漫画刊物《上海泼克》、《上海漫画》中是没有的。
另外,在漫画本身的创作方式上,《时代漫画》除了以往见到的黑白勾线画法外,还鼓励艺术家们用很多新的绘画技法进行漫画创作。比如,王敦庆的“无冕之王赛拉西来华访友”一图,就是运用了照片剪贴的方式创作的。再比如,张光宇的漫画吸收京剧的艺术造型,创作出具有民族味道,又富有装饰性的漫画作品。《时代漫画》在刊登单幅漫画的同时,也刊登了连载漫画,最著名的当属叶浅予的《王先生》以及张光宇的《民间情歌》。
2 外国漫画家笔下的上海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集中了利用早期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积累起来的亿万财富,一方面上海拥有众多的租界,同时却又成为了革命所谓大学堂。在当时这样一个如天堂亦如地狱的地方,1930年奥地利年轻的画家弗里德里希·希夫,中文名许福,来到上海。在之后20年时间里,留下了众多他眼中、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上海形象,留下了反映外国人笔下的上海生活漫画。希夫曾经发表过对上海的印象:
“谁要把上海的面貌画下来,谁就得把两种水火不相容的色彩都准备好:在画布上画上这一片色彩,马上就得补上那片互补色。因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是由最尖锐最分庭抗礼的双方拼凑成的:一边是应用着所有现代技术成果的华丽公寓,带着中央空调、室内游泳池,全都只给主人和主人的客人们享用。就在近旁,茅屋棚舍里住的是苦力们;还有停靠在小河边的舢板,人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就死在这里,根本就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房屋可以为家。夏天夜里,马路边铺上席子,睡满了人,因为窄屋浅房实在其热难当。就在不远处,却是外国俱乐部,阿紫花园的遮阳棚下,身着低胸晚装的仕女们,和穿着夜礼服的绅士们,在悠闲地喝着带冰块的威士忌酒。”⑤(如图2)
德里希·希夫的画作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旧上海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他的笔下出现。如果说上海的漫画家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和贫苦大众的话,那么,在德里希·希夫的眼中,世态变得更客观,“凡事上海当时的街头巷尾之景、倚门卖笑之态、横行霸道之凶、崇洋媚外之风、嗷嗷待哺之苦、流民难胞之辈、饱受凌辱之痛,都是他色板上取之不尽的题材。”⑥这些人间万象让我们对旧上海的风情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全面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视觉图像让观者更能够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诸如城市现实如何被理解、社会类型如何被建构、现实如何安排自身进入图画场景和分期故事,以及反过来人们如何在自己的举止、活动连同对现实的叙述中模仿其中一部分。”⑦
3 20世纪30年代上海漫画的意义
首先,30年代上海漫画的蓬勃发展,使得漫画从清末民初的“醒世”功能转变成为了“宣传武器”,宣传的形式从报纸、画报的单一形式发展为传单散发、标语画、壁画等多种形式。漫画的宣传主题主要集中在“反帝反封建军阀”以及“反日反蒋”上。上海的左翼美术家中有漫画家张谔、蔡若虹,他们创作了很多国际政治漫画,张谔在《我画漫画的经过》中指出:
“因为目前的中国是个次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间一切的动态,都反映着瓜分中国的意味。那么我们漫画界的同人,至少是该将这帝国主义者群的阴谋暴露出来。自从世界经济恐慌的怒潮卷到老人的中国以后,农村经济的破产,民族工业的凋敝……处处都显示着次殖民地国家的厄运,至少又该将这些事实描写出来,使大家知道我国目前是在怎样一个危机的状态中。”⑧
同时,上海的漫画更是以《救亡漫画》、“漫画宣传队”这样的形式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可见漫画在当时突显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其次,上海的漫画界开始注重漫画的理论研究。比如上海“漫画会”的成立为漫画系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期间主要出版的著述有:石生译述的日本江本一平的《论漫画》(《漫画生活》创刊号)、黄士英的《漫画概论》(《小品文和漫画》)、洪干译述的《漫画讲座》(《漫画界》)和丰子恺的《漫画艺术的欣赏》(《艺术漫谈》)等。
再次,漫画形式风格变得多样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丰子恺的“木刻漫画”和“诗词漫画”;黄文农黑白强烈的漫画,政治态度鲜明,作品辛辣、针砭时弊;叶浅予和陆志庠的“漫画速写”;鲁少飞、叶浅予的连环漫画;蔡若虹以短线条创作的漫画;胡考的素描风格漫画等等。
最后所要指出的是,30年代上海老一辈的漫画家十分注重培养漫画的新生力量。早在《上海漫画》出版后期与《时代画报》合并后,在《时代画报》上出现了“漫画函授”部,由鲁少飞自编教材,学员达五十余人。鲁少飞在刊物上对“漫画函授”部的成立指出:“现今强敌如刀锋,不顾强敌当前,故每人宜有一种准备,为社会及国家效劳。效劳之法,能不用枪炮等利器者,则一枝秃笔胜过一切。所以我们要藉一枝笔,表达自己思想,使大家看了快乐强健起来……”⑨正是由于这样的觉悟和想法,使得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漫画专业的训练班。另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沈同衡组织了秘密地下“漫画工学团”,教授青年学生漫画的技巧,最多是有百人学画漫画,他们以漫画为武器宣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⑩的民主政治观点。
参考文献
[1] 毕克官.过去的智慧[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2] 吴继金.中国近代报刊上的新闻漫画事件[J].文史精华,2011.
[3] 萧剑青.漫画的研究[M].上海世界书局,1939.
[4] 杨朕宇.《新闻报》广告与近代上海休闲生活的建构(1927—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 谢其章.漫画史的一份重要文献——《全国漫画展览会第一届出品专号》[J].出版史料,2006.
注 释
①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
②毕克官.中国漫画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95.
③沈建中.一代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
④毕克官.中国漫画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10.
⑤(奥)希夫作画,(奥)卡明斯基著文.海上画梦录[M].钱定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9.
⑥(奥)希夫作画,(奥)卡明斯基著文.海上画梦录[M].钱定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4.
⑦鲁道夫·G·瓦格纳.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J].中国学术,2001,4(总第八辑):95.
⑧陈望道.小品文和漫画[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5-03.
⑨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2.
⑩沈同衡.“漫画工学团”记略[J].美术,1982,4.
①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得到200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20世纪30年代海派漫画研究》(项目
编号:09CG5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