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怎样在关爱中前行的
2013-01-01毛丹枫
摘 要:通过对一个“后进生”小林进行帮扶转化的案例,揭示了帮扶工作对于转化“后进生”的重要性,指出对于转化“后进生”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特点还要勤于思考,采用合适的方法,还可以借助于同学或是家长的力量,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爱,了解大家对他的期许,这样在正确方法的作用下帮扶工作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关键词:后进生 帮扶 教育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85-02
班主任的工作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待一些“后进生”。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细心的去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只有运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转变他们。
1 案例介绍
小林,七年级学生,个头很高,是体育特长生,比同班同学大两岁,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很倔强,自尊心很强,逆反心理很严重,是班级里面典型的“后进生”。
2 案例分析
初一新生来报到的时候,小林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的个头很高,我特意看了一下他的报名表,发现他是学校特招的体育特长生,年龄比一般的同学要大两岁。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开学当天的下午,他就没来上学!
在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后,我才知道,原来他的父亲在他六年级的时候,就被白血病夺走了生命,他的母亲也没有工作,他还有个哥哥,全家人就靠父亲留下的一个小吃店维持生活,母亲因为长期一个人忙于小吃店的生意,对他疏于管教,使他缺少必要的约束,日常行为习惯非常糟糕,上课听讲永远心不在焉,遇到副课常常是呼呼大睡,下课打架闹事几乎天天都有,从来没有回家做作业的习惯,经常很晚才回家,有时甚至沉迷于网吧、游戏机室,彻夜不归。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心急如焚,但是家长的态度却令人吃惊,他母亲说:“他以前上小学就一直是这样。我一个人做小吃店的生意也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他。再说我也没有文化,对他的学习也管不了,只有请老师多多费心了。”这是一位伤心无奈的母亲,生活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家长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对她来说实在是有难以完成,如此一来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工作就基本上完全依靠学校了。
毋庸置疑,要想改造这个孩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由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家庭督促工作是脱节的,尽管在校期间,由于老师的教育使小林稍稍有所收敛,可是一旦放了学,他就像一只被放出笼的小鸟,没有任何约束,早把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虽然我每天坚持找他谈心,也想了很多方法来约束他,但是收效一直不大。进入初一下学期后,他的三门主课都出现了不及格。再这样任由他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和座位周围的三位女生小陈、小王和小丁关系还不错,我就把她们三人找来了解他的情况。她们都认为,小林虽然有些顽劣,但本性还不坏,交流之中她们也感觉到再这样下去小林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她们主动提出希望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帮助小林提高学习成绩。这三位女生成绩在班上都属于中上等,如果能够制定一个合适的帮扶计划并切实执行的话,一定会有所收获。
初步了解了她们的想法后,我就把权利“下放”了下去,小陈、小王和小丁三个人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小林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课,在与小林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后,他们四人还以甲方、乙方的身份签订了“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后就开始实施起来。看到孩子们很认真地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感到很欣慰。特别是小林,平时玩世不恭的样子不见了,他感到有同学在帮他,感到没有被班级遗忘,在感动之余也开始改变自己平时很多的坏习惯。
因为小陈、小王和小丁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不要表现出知道的样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我早就知道这几个孩子的“君子协定”,但面对小林我只字不提,小林也没有感到任何的压力。帮扶计划实施三个星期后,小林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因为他每天下午放学后要到三人小组接受检查,有时下课看到他认真背单词了,有时也和同学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了。为了支持小陈、小王和小丁的“帮扶事业”,我也有意无意地表扬他的一点点进步,他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眼睛里也闪着光彩,人也开始变得自信了许多。看到小林的进步,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小陈、小王和小丁格外有成就感,她们不仅没有因此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相反为了当好“老师”努力学习的劲头也更大了。小林也切实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学习状态逐步回升,对小陈、小王和小丁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可以说这个帮扶计划实现了“双赢”“多赢”。
3 案例反思
通过这次帮扶计划的成功实施,我感到收获很大。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他们的学习基础往往不尽相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在每个班级里都存在着少数的“后进生”,这是一个不能忽视也无法逃避的问题。我认为,对这些“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事倍功半的无效工作。所以,班主任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悉心摸索,只有采取了适合的方法,才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化“后进生”,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需要跟踪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一年、二年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做这样的工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真正达到转化的效果。一些“后进生”,除个别是因智力因素外,大部分是受外界影响而逐步养成了一些恶习,逐步放弃学习而变成“后进”的。我们不能因他们有诸多毛病而放弃,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作为一个初中生,他们刚刚离开小学,大多还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些逆反心理也是正常现象,我们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要我们细心的探究,积极地挖掘,就不难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不断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在耐心上下足功夫,是可以达到转化效果的。
转化“后进生”除了耐心之外还要注意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对于"后进生"自尊心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要转化"后进生"首先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教师要与他们平起平坐,要"和风细雨"地教育他们,不要老是责骂,对他们横眉冷对,这样不但无济于事,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在这个案例中转化工作不通过老师甚至和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用同学的力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这样可以使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步。当然如果能够在帮扶转化工作中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帮扶工作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毕竟学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如果能够用友善、关爱和期许的目光注视着他,他是一定会感受得到的。我们应该真正地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尊严,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情。充分尊重爱护学生,切忌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是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因此,我们对“后进生”一定要“刮目相看”,只有情感相通、心理相容的老师才能打开“后进生”心灵的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