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系统能效评估研究现状综述
2013-01-01赵嵘梁丹丹于泳
摘 要:中央空调系统能效评估是公共建筑能量管理的重要模块。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央空调用电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央空调的运行特点。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以空调系统整体能效比最优为最终目标,对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风机管盘系统等分系统的相关指标评估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央空调 能效评估 建筑能量管理能效比
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10-02
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建筑能耗中,采暖空调节能是重点,占建筑总能耗的50%~70%。我国目前城镇民用建筑运行能耗占我国总发电量的22%~24%,北方地区城镇供暖消耗的燃煤占我国非发电用媒量的15%~18%(建筑能耗占全国商品能耗的2l%~24%)。夏季空调所耗电量在中大城市占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的30%~40%,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占高峰用电负荷的50~60%。空调用电给电力供应增加了极大的负担。在夏季,全国大部分城市采用拉闸限电,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中央空调系统的总体能效水平,在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是暖通空调行业的当务之急[2~4]。
1 中央空调工作原理[1~4]
中央空调系统由冷热源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组成。制冷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的热量。制冷系统是中央空调系统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采用种类、运行方式、结构形式等直接影响了中央空调系统在运行中的经济性、高效性、合理性。
1.1 中央空调制冷原理
液体汽化制冷是利用液体汽化时的吸热、冷凝时的放热效应来实现制冷的。液体汽化形成蒸汽。当液体(制冷工质)处在密闭的容器中时,此容器中除了液体及液体本身所产生的蒸汽外,不存在其他任何气体,液体和蒸汽将在某一压力下达到平衡,此时的汽体称为饱和蒸汽,压力称为饱和压力,温度称为饱和温度。平衡时液体不再汽化,这时如果将一部分蒸汽从容器中抽走,液体必然要继续汽化产生一部分蒸汽来维持这一平衡。液体汽化时要吸收热量,此热量称为汽化潜热。汽化潜热来自被冷却对象,使被冷却对象变冷。为了使这一过程连续进行,就必须从容器中不断地抽走蒸汽,并使其凝结成液体后再回到容器中去。从容器中抽出的蒸汽如直接冷凝成蒸汽,则所需冷却介质的温度比液体的蒸发温度还要低,我们希望蒸汽的冷凝是在常温下进行,因此需要将蒸汽的压力提高到常温下的饱和压力。
1.2 水系统工作原理
水冷中央空调包含四大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制冷剂依次在上述四大部件循环,压缩机出来的冷媒(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体,流经冷凝器,降温降压,冷凝器通过冷却水系统将热量带到冷却塔排出,冷媒继续流动经过节流装置,成低温低压液体,流经蒸发器,吸热,再经压缩。在蒸发器的两端接有冷冻水循环系统,制冷剂在此次吸的热量将冷冻水温度降低,使低温的水流到用户端,再经过见机盘管进行热交换,将冷风吹出。
1.3 风系统工作原理
新风的传输方式采用置换式,而非空调气体的内循环原理和新旧气体混合的不健康做法,户外的新颖空气经过负压方式会自动吸入室内,经过安装在卧室、室厅或起居室窗户上的新风口进入室内时,会自动除尘和过滤。同时,再由对应的室内管路与数个功用房间内的排风口相连,构成的循环系统将带走室内废气,集中在排风口“呼出”,而排出的废气不再做循环运用,新旧风形良好的循环。
1.4 末端系统工作原理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借助风机盘管机组不断地循环室内空气,使之通过盘管而被冷却或加热,以保持房间要求的温度和一定的相对湿度。盘管使用的冷水或热水,由集中冷源和热源供应。与此同时,由新风空调机房集中处理后的新风,通过专门的新风管道分别送人各空调房间,以满足空调房间的卫生要求。
2 中央空调能效模型及指标体系
2.1 单位面积空调能耗模型
输入建筑空调系统的电、冷、热、燃油、燃气等能源均应计入该指标。单位面积空调能耗(ECA)的计算见式(1):
式中:为单位面积空调能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为能源i按能源品位折算成等效电的系数;为能源i的消耗量;A为空调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式(2)可将单位面积空调电耗由等效电单位转化为标准煤单位[1]。
式中:为单位面积空调能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平方米(kgce/m2);为 电折算成标准煤的系数,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千瓦时[kgce/(kWh)],的取值应按社会平均发电效率选取。
2.2 空调系统能效比模型
当输入空调系统的能源全部为电能时,该指标适用。
式中:为空调系统能效比;为空调系统设备(包括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却塔、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等)的年电耗,单位为千瓦时(kwh)。该指标用于评价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1]。
2.3 制冷系统能效比模型
当采用电驱动冷水机组时,该指标适用。
式中:为制冷系统能效比;为制冷系统主要设备(对采用蒸发冷却的水冷冷水机组而言,制冷系统包括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却塔;对风冷冷水机组而言,制冷系统仅包括制冷主机)的年电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当系统采用水冷冷水机组,并采用蒸发式冷却塔冷却时,应采用式(5)计算:
式中:、、为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却塔能耗,单位为千瓦时(kwh)[1]。
2.4 冷冻水输送系数模型
式中:为冷冻水输送系数;为冷冻水泵总能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该指标用于评价空调系统中冷冻水系统的经济运行情况。用于全年累计工况的评价,该指标的限值WTFchLV为30。用于典型工况的评价,该指标的限值WTFchLV为35[1]。
2.5 冷却水输送系数模型
式中:为冷却水输送系数;为冷却水输送的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为冷却水泵能耗,单位为千瓦时(kWh)。该指标用于评价空调系统中冷却水系统的经济运行情况。用于全年累计工况的评价,该指标的限值WTFcwLV为25;用于典型工况的评价,该指标的限值WTFcwLV为30[1]。
2.6 空调末端能效比模型及指标体系
式中:为 空调末端能效比;为各类空调末端(包括各类空调机组、新风机组、排风机组、风机盘管等)的年电耗,单位为千瓦时(kWh)。
该指标受空调末端类型影响较大,对不同的空调末端类型,该指标的限值如表1所示。
该指标用于评价空调系统中空调末端的经济运行情况。
3 结语
当系统冷源不同时,部分指标不适用,如表2所示。
空调系统经济运行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该指标体系完全适用于采用电驱动水冷式冷水机组的空调系统。
本指标体系分别给出了全年累计工况和典型工况的基准值,分别适用于节能评估(全年工况测评)和节能检测(单点工况测试)。导致冷冻水输送系数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三:冷冻水供回水温差较小、冷冻水泵扬程过大和冷冻水泵效率过低。导致冷却水输送系数过低的原因主要有三:冷却水供回温差过小、冷却水泵扬程过高、冷却水泵效率低[1]。
由于建筑类型多样、气象参数多变、空调系统类型多样,ECA和CCA两个指标无法给出统一的限值;但它们都是反映空调系统经济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可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也可用于运行管理人员自查,与历史运行情况进行纵向比较。
在实际应用可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一般来说,图1中上层的指标反映系统的整体特性,下层的指标体现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GB/T 17981—2007,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S].
[2]http://wenku.baidu.com/view/b9a7cae49b89680203d82544.html.
[3]http://wenku.baidu.com/view/d204cc24a5e9856a5612603a.html.
[4]http://wenku.baidu.com/view/2144b5a8dd3383c4bb4cd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