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患融洽好治病

2013-01-01唐学丰

祝您健康 2013年2期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医闹频发。我是个奔八的老人,自己和家人都曾经生病住院,与医生打过几次交道,医闹怪现象的出现,勾起我诸多联想和感慨。

1972年4月,我痔疮复发,住进了长沙陆军303医院外二科。那个时候,医患关系没有现在那样复杂,根本没有想过住院要送礼、送红包什么的。医院的门口有一条醒目的标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当时医院的条件很差,二层楼房,一间病房住了近20个病号。我住院后,并没有想求得什么特殊照顾,只知道作为一名军人,应注意自身的形象,做一点好事实事。我早晨起来倒个痰盂,打扫卫生;个别小战士生病想家,我主动去聊天谈心,要他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回部队。深夜为伤病员查铺,哪个病号不舒服,给值班医生报告一下。事情就这么简单,我成了病员的指导员,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很融洽。同年10月份,我又得了阑尾炎,二进303医院。在门诊室办理手续时,医生要我住外一科。我知道外二科的赵医生是全院有名的一把刀,就先到了外二科。主任、医生还有小护士,见到我像见了亲人,特别热情。知道我想住外二科,主任说:“你坐一下,我给你去办手续。”开刀时,主任到现场,赵医生亲自主刀,刀口不到3公分,手术不到20分钟顺利完成,术后恢复得很好。这就是因为医护人员与我有了交流,有了感情,医患关系融洽,就能办好事,治好病,给患者带来福音。

还有一次与医院打交道,是1975年的事。老妈年过70,毛病多了起来。胆囊炎、肺气肿、老年性心脏病,几乎年年复发住院,困扰着她的晚年生活。那年9月,接到母亲住院的电报,我赶回家。母亲住在公社卫生院,院长是我家的邻居,平时比较熟悉,他们尽心尽责治疗,但母亲病情不见好转。我问院长:“我母亲的病能治好?”他说:“年纪大了,只能靠几种药维持。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我说:“那你开转院证,我打120,把母亲送去县人民医院看看。”他同意了。进了县医院,不知是关系不熟,还是怕我们付不起医药费,给我母亲开的药、治疗方案与公社卫生院差不多。母亲病情逐渐加重,我心急如火。看到医务人员有空,就有事没事去找他们聊天,大家逐渐熟悉起来。那天,看到医生们查房会诊完,我又坐进了医生办公室。我说:“母亲年年生病住院,她怕乱了军心,一直瞒着我,这次病情严重,含着热泪,要见上一面。可儿子眼睁睁看着母亲躺在医院里,帮不上忙,感到自己真像个废物。”当时我真的很悲伤,周围医务人员听了,也流下同情的泪水。就这样一来二往,以心换心,逐渐加深了彼此了解。主任和医生们对我母亲进行了会诊,调整了用药。那天主任和李医生来查房,我说:“谢谢你们增添的药物,我的假期有限,希望你们该用的药就用,老人出院时保证不欠1分钱。”医务人员经常过来看望老母,有空就聊天谈心,对我母亲说:“你老人家有福气,儿女待你多孝顺呀!”我母亲说:“儿女再孝顺也治不好我的病,还是白衣天使最好,能治病救人。”医患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出院时,医生说乡下医院药的品种不齐,多开些药,还配了一个金黄色的急救盒,里面装有五六种药,告诉我母亲在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医务人员与我们的关系确实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地步。

回想我和母亲的这几次住院治病,感受很深。作为一个病人,不要以为治病付钱,就成了老爷,甚至百般挑剔。应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真诚沟通。医务人员把病人当亲人,坦诚相待,相互尊重,就不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不会发生医闹现象。(编辑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