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物理易错题的教学启示
2012-12-31王洋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苏科版初二《物理补充习题》中,有一道关于透镜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关于两种类型的透镜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作用的理解。我在作业批改中发现,很多同学都出现了错误,而且存在问题也是相似的。下面就对学生错解原因作分析阐述,并对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谈谈自己想法。
题目:如图所示的各个透镜对光线分别起什么作用:
我在批改这道习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对C与D两个问题的解答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对A和B两个问题的解答的错误率特别高,尤其是B问题的解答,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它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错因分析:从学生对这道习题的错解情况来看,学生判定透镜对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是以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为依据的。这说明学生对教材中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进行实验来探究说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产生了误解,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与发散的含义。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上,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深刻本质和规律,充分暴露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介绍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局限性。
教学启示:在物理教材中,概念和规律都是在一些直观的甚至是一些比较特殊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形成的,它是一个科学和抽象的过程,形成的概念已不是“感性的具体”,而是“抽象的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讲概念和规律,没有认真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形成概念、建立规律的来龙去脉,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和规律过程中,就只能通过死硬背、生吞活剥地咽下了许多定义和公式,势必导致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那些比较直观的感性的现象上。这种感性地认识如果不能加以提升,学生就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认识也只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所以学生就会盲目地在习题中摸索、碰撞,耗费了许多精力,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对概念与规律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克服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作用。
学生往往会因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一些片面的认识,在头脑中事先形成了某种“观念”的思维定势。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一般都会受到一个或几个力的作用,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力是运动的原因”,而这一“观念”的形成使他们有了一种内心的自我强烈的心理倾向,所以当他们在学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一认识规律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思想“抵触”,也就妨碍了他们对“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接受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验证,重视典型问题的讨论与分析,抓住概念规律的本质特征,清除学生头脑中肤浅的模糊的认识。
二、摒弃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探究,现象观察等比较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感性的认识的基础,然后进行科学的抽象归纳形成的。在这过程中,众多的物理现象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有时也会因一些现象产生的特殊性,掩盖了物理现象产生的本质。如在讨论压力的概念时,由于较多地出现压力的产生由于重力而引起的情况,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分析压力相关问题时,产生“压力大小就是重力”或“重力就是压力”等错误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概括、引导和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促使他们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排除各种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许许多多单一的现象与物理本质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诸多的现象中能够摒弃非本质因素的干扰,真正能够从物理本质正确理解概念与规律。
三、注意启发引导,重视过程教学。
我们知道概念已不是“感性的具体”,而是“抽象的规定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应注意引导与启发,切不可以教师的个人主观愿望替代学生的认识,切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另外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概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个体的现象,抽象出概念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际相联系,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
四、在运用概念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当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建立规律,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之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并未完结,还必须使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再认识,检验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准确性,进一步深化认识过程,提升学生能力。如学生在回答上面题目中四个问题之后,老师能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正确分析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正误对比,有针对性地进行释疑引导,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一定会在认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含义上豁然开朗,同时也能给他们一个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决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把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能力,有更多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