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哲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2012-12-31黄颖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高中哲学对于学生人生的引领和自身价值的思考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高中哲学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诉求人文关怀、实践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政治教师的使命和职责。
  关键词: 高中哲学教学 人文关怀 惯性做法 渗透方式
  一、反省两种惯性做法,警示人文关怀。
  高中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整个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领域的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严密、体系清晰。教师在教授高中哲学这门课程时,往往非常注重教材的网络和体系,比如,强调高中哲学的两大模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分为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以及辩证否定观)及认识论(实践、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则包括: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许多教师这样的操作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已经驾轻就熟。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把高中哲学“读薄”,“读易”。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掉,在这样非常强调高中哲学的“科学性”、“正确性”、“系统性”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掉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哲学的教学中,感悟人生,反省人生,激励人生,如何让哲学温暖心灵,指明方向。
  和上述的教学中的惯性做法相比,“实践性”乍看起来,被认为是贴近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教师在高中哲学的教学实践中,对哲学观点的阐释中,教师往往也会截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环境下,有些教师也能够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历。这种教学方式诚然使晦涩的哲学理论生动化,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操作,很难有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受到课时、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无法把“实践”贯彻到底;其次,蜻蜓点水式的举例无法深入学生心灵;最后,如果教师无法改变“教授者”这一单一的身份,填鸭式的灌输“实践”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所以,仅仅注重课堂举例和有限的社会实践往往难以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主旨。
  那么,在高中哲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给予学生怎样的人文关怀呢?
  二、直达心灵,哲学课堂“变身”抚摸教育。
  (一)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教学如果不成功,不能归咎于学生,而要归咎于教师无能,“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教师的错处”。因此,在哲学的教学中,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理解并参透哲学的观点和理论,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追求“智慧”的哲学人。“物质”概念是高中学生最先触碰的哲学概念,论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则是学生首先面对的一个命题。有一位政治教师在讲解“世界的本质”时,首先,带领学生畅读了一本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把学生带进一个梦幻般奇妙的哲学世界,学生们仿佛自己是就是主人公“苏菲”,然后聆听学生们对世界的思考。让学生充分探讨,在你心中,世界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位教师还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古希腊的爱琴海,为什么古代哲人会发出“世界的本原是水”的感慨。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学生不仅探讨了为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非神、上帝等,而且在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伟大和渺小,感受了生命的力量。此外,师者可以通过辩题的设计、活动的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哲学,领会观点,学生不仅仅是哲学知识的学习者,更是哲学智慧的探寻者,学生的学习真正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直面学生的困惑与不安
  高中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世界的审视有他们的理由和关注点。同时,他们也是非常容易困惑的群体,他们会困惑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如此辛苦到底为什么?他们也会困惑我们逐渐恶化的环境何以让人类世代延续?他们还会困惑为什么社会上的阴暗面越来越多?教者虽然不能为每一位同学指点迷津,但是可以与他们共同探讨生命的真谛和生存的价值。我们常常讲,矛盾具有普遍性,教师首先要直面学生的困惑,敢于把学生的困惑呈现于课堂。我在讲解“矛盾”时告诉学生,不是我们的社会阴暗面多,而我们的阳光越来越灿烂。很多学生因为这句话,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是啊,是啊”,他们发出由衷的感叹。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会孩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鼓励孤僻的孩子,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拘泥于自己狭小的世界;激励沉闷的孩子,直面未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理论是晦涩的,呆板的,可是课堂是充满灵性的空间,哲学教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让学生记住一个观点是很容易的,而让学生对哲学的观点和理论心悦诚服,则需要教师拥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责任。
  (三)关怀“人的幸福”
  人文关怀,最终要关怀人的幸福。这里的人,不是具体的每个人,而是“大写”的人,当然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自身。高中的学生即将面临择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无论怎样,他们都将接受社会的洗礼,都将承担社会的责任。作为高中生的他们,会特别关注自身的幸福与否,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在走出高中课堂之前,他们对于成为怎样的人才应该有成熟的思考,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立足于社会,应该有理性的回答。哲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孕育心灵、感应心灵”[3],由关注自身,到关注他人;由关注身边,到关注周边,每一个师者都有责任告诉学生,要以世界为己任。高中生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并不深入,可是他们的人生即将大步迈向前。哲学教师应该用社会的现实、成功的典范、身体的力行来引导学生,敢于思考,认真思考整个世界与未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是可以思味人生的课堂,课堂虽小,海纳百川。
  因此,关于高中哲学课堂如何实践人文关怀的话题是非常深刻的。如何正确处理好哲学教学中的诸多关系,达到人文的关怀的初衷,是每个哲学教师刻不容缓的使命。坚持人文关怀,需要每一个哲学教师秉持对学生的责任和对事业的热爱,关键是对“哲学”本身的热爱,对“哲学”本身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断的反思,让“哲学”真正浸润师者和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燕.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EB/OL].中国广播网,2005-11-18.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传版社,1999:206.
  [3]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