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主体参与”,培养创新精神
2012-12-31秦水庚
考试周刊 2012年67期
摘 要: 教学过程必须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学科教学任务,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体参与 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由此可见,教学过程必须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少数尖子生思维积极,踊跃发言,而多数学生只是在静观,听现成答案,充当观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思想上缺乏面向全体的意识,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数学是基础教育,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我们应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寻找新的生长点,铺设创新思维的路。
人的思维总是直接同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创新思维活动也总是产生于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开辟一条创新学习的道路。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平均问题,先让学生练习“五一班有45人,一共糊了721个纸盒,平均每人糊了多少个?”一步计算的等分除法应用题,复习“平均分”的概念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改变题目的两个条件,即得到书上的例3:西岗小学五一班同学分组在小工厂糊纸盒。第一组23人,共糊386个,第二组22人,共糊335个。全班平均每人糊纸盒多少个?学生比较两个例题,立刻找出例题中只要把纸盒总数变成了两部分,总人数也变成了两部分,而基本数量没有变化,所以解题时必须先求出纸盒总数和总人数。接着又变换一个条件“一组23人平均每人糊17个纸盒”,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变。学生认识到这仅是把第一组糊的纸盒数变成了间接条件而已,只要先求出第一组糊的纸盒数就与例3一样了。最后让学生自学例4(更复杂的加权平均应用题)。学生沿着思路分析,很轻松地自己学懂了新知识。
二、一题多解,萌芽创新意识。
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题目多解,是从典型的习题入手,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对原理逐步加以引申、发散和发展,循思设疑,让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学校食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25千克,可以烧80天,现改进炉灶,实际每天烧煤20千克,这样比原计划可多烧多少天?引导学生找窍门,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解答方法:25×80÷20-80、(25-20)×80÷20、80×(25÷20)-80、80×(25÷20)-1。总之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既能夯实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更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一种独特的思路与解法固然算不上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是创新的萌芽。
三、以论辩式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学生在论辩中创新。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场所。传统的“师问生答,知识传授”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它对学生的思维禁锢过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代化的课堂应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而论辩式课堂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想说、敢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做到在论辩中学习,在论辩中明理,在论辩中创新。
四、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氛围。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彻底摒弃“唯我独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老师有错允许学生提出意见,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愿望,自由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感。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一位老师总结: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般人不在意,但有的小学生听后,脑海中会闪出等积的两个三角形,课后还试着去剪去拼,但结果并没有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找到“证据”后,向老师质疑:“等积的两个三角形,并不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如……”教师听后,亦深感原先结语不当,并在课堂上当众作了纠正,还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求真创新精神。
此外,学生提问时,教师专注的目光和神情,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所提问题的重视程度,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学生会相信,即使问题提得不当或幼稚,得到的也是教师耐心的帮助与亲切的关怀,这无疑对形成创新氛围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应成为新课改的当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