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2-12-31杨昱昺李晓蕾何广军
摘 要: 论文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出发,针对目前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并针对移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为高校“计科”专业移动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移动软件开发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1.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高校本科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都开设此专业。另外,在社会上还有不少培训机构专门负责计算机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专业之一,但也是就业最不理想的专业之一。从著名的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里可以看到,2009届本科生50个高薪职业中与“计科”专业对口的就有10个,同时,在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0位专业中,“计科”专业名列第二,仅排在英语专业之后。而在上一年度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计科”专业学生的失业率同样名列前茅,“计科”专业从前几年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如今的冷门专业。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切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结果造成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这种现象在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解决方法: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形势下,针对传统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的前提下,结合目前3G技术引发的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短缺的现状,对移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研究,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的拆分重组,以符合移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1)加强课群整合,满足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和体现专业方向的特色,我们设置相应的课群体系,体系设置满足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要求。对于本专业来说,扎实的基础是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有力支持,而技术专长则是学生职业竞争优势所在。因此,在课程群上一类是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基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一类是以JAVA为主线,Android平台为依托的移动软件开发特色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编程(JSP)、移动通信原理、Android编程基础、智能手机高级编程等。而其中有以模块形式来开展专业课程的授课,例如Android编程基础将划分为WAP、GPS等不同的模块。
(2)注重专业课程的外围知识拓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我们设置了一类专业辅助课程,如Linux操作系统管理、J2ME软件开发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Android平台的框架、内核;网络协议及编程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面向对象与UML帮助学生进行面向对象软件的分析设计方法及其工具;多媒体处理技术帮助学生掌握游戏开发中的多媒体处理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移动软件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核心能力。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是移动软件设计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算法设计、代码编写、软件工程思想、逻辑设计、人机界面等方面。其中算法设计、软件工程思想、逻辑设计、人机界面等能力均将通过代码的编写给予体现。因此,要求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累计编写代码达到2.5万行。为确保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开设与上述核心能力对应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规定了综合课程设计中代码的编写量及相应的设计思想等要求。例如:对应程序设计基础开设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对应WEB基础开设WEB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对应数据库原理和Android编程基础开设嵌入式数据库综合课程设计,对应智能手机高级编程和手机游戏开发设置综合开发案例。
3.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对一些核心课程进行规定,同时从指标(学时、学分)上量化,体现规范专业教育的统一性。但各校在办学上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即教学基本要求和标准要统一,在构建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课程设置与教学上要多样化。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提出了各校可以灵活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课程。在此我们根据教育内容及知识体系总体框架的要求,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学时和学分,供各校在课程安排时参考。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3)核心专业课程。
核心专业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4)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学时、学分的分配按照学生在校总周数为200~202周(其中教育教学166~168周,寒暑假32~34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的总学分为130~150学分左右。其中,通识教育的学分为50~70学分,专业教育的学分80~100学分。
(5)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构建。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总体构建实践性环节科学体系,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移动软件设计能力,移动软件实现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软件测试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设置以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学分占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总学分的参考比例,各校可根据具体特点确定。
4.应用与推广
此课程体系已在宁波大红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移动软件开发方向学生中实施,有不少学生已对目前流行的Android智能手机软件开发感兴趣,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发团队,做一些小型项目的研发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宗成阁,周跃佳,王芳.3G移动嵌入式软件开发培训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87,203.
[2]张佑生,孙宝法,张继山.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1(3):35-36.
[3]车葵,路玲,薛海燕.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21):5874-5875.
[4]周运金,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77-79.
[5]陈雪梅.大学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7):89-90.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移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立项号: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