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2-12-31吴婷婷

考试周刊 2012年76期

摘 要: 本文认为,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生字、词语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的整体感知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概括能力及模仿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 整体感知 概括能力 读写结合

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生字、词语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笔者认为,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还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一、利用导入课文环节,引发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究未知、迫切求索的心理状态,也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和阅读动力的来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入这个环节,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譬如,执教《“东方之珠”》一文,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咱们学过一篇课文——《东方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东方之珠’。那么‘东方之珠’和‘东方明珠’是不是指同一个事物呢?”当学生回答出,“东方明珠”是上海的广播电视塔,“东方之珠”是指香港。笔者又趁机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把香港叫做‘东方之珠’呢?咱们通过朗读课文,来寻找答案吧。”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二、通过默读课文,培养初步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目标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执教《“东方之珠”》第2课时,是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的:这篇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香港的?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从中找出关键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回答出是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三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紧接着,笔者又要求学生“对号入座”,找出与“沙滩”、“公园”、“街市”相对应的自然段;最后,安排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思考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启发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点明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至此,学生领会了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思路,对《“东方之珠”》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构思特点,已经了然于胸。

三、抓住关键词,辐射前后,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段落中的有些词语非常关键,抓住这个词语可以辐射前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弄清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东方之珠”》第2自然段第1句话中的“好地方”就是一个关键词。抓住这个词语可以引出下面两个问题:“为什么说浅水湾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在这个好地方,游客得到了怎样美好的享受?”提出第一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找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两个词语,这是地方“好”的原因;提出第二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好地方”后面的那个长句子,这个句子主要写游人来到浅水湾得到的美好享受,是对“好地方”的生动描写,是地方“好”的具体体现。第1句是概括写,第2句则是紧接着第1句进行具体描写。朗读第2句时,要引导学生从句中的“金色的沙滩”、“轻柔的海风”、“浪涛拍岸的声响”几个词组展开想象,体会浅水湾景色的优美宜人;从“漫步”、“沐浴”、“倾听”这几个词语体会游人无比惬意的感受,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等成语来概括游人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这种“抓关键词,辐射前后”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解句子或一段话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的能力。

四、借助对段落的诵读赏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段落的朗读赏析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味,体会段落的主要意思,借助对段落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东方之珠”》第3、5自然段就是中心句位于段首的典型段落。教学这样的段落,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段落的整体印象,找出能概括全段意思的那句话,即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理解了该段话的主要意思,就可以用这个句子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这是第一个“回合”,完成了对段落内容的感知。第二个“回合”应当探究段落的表达方法,即引导学生想想后面的句子是如何围绕这个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的。如第3自然段围绕“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这个中心句,选取了“海洋剧场”里的海豚、海狮作为描写对象,重点写了它们精彩的表演,以此来说明香港海洋公园的“举世闻名”。这种从形式到内容,又从内容到形式的阅读训练程序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践行“读写结合”理念,培养学生的模仿和创新能力。

阅读是吸收、积淀、内化,作文是倾吐、运用、表达。阅读不只是为了理解、欣赏语言文字,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阅读更应为写作打好基础。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务必要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读写结合”的理念,走“读中学写”之路,让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步提高,协调发展。模仿是提高习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学习一篇课文,可以抓住其中典型的句、段,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东方之珠”》一文,笔者先后指导学生进行了句、段的仿写训练:仿照“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一句写话,学生说出了“我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台湾的蝴蝶谷举世闻名”等句子;仿照“它们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这样一个排比句,学生对课间活动时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春节,集市上就热闹起来”这句话,学生描写了集市热闹非凡的景象。这种读中学写的方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阅读教学中见缝插针,坚持不懈地进行写话训练,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杨艳君.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实效[J].阅读教学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