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命题的“四个”注重
2012-12-31万斌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考什么?如何在命题中渗透新课程的思想,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这些问题一直现实地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语文考试命题要一改机械单一、重复练习、内容僵化、了无情趣的模式,要努力探索开放而有活力的命题形式,让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起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效。
一、注重基础性
语文考试的内容要考查学生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习惯。这些内容应该是语文的根、语文的本,是语文的保底工程,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要牢牢抓住,不能忽略和放松。命题的基础性就是要命题者立足文本,夯实基础,考查那些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用的内容。如下面的几道试题:
1.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匀称地写在括号里。
hé ǎi dān wù yù zàn
( ) ( ) 抵( ) ( )时
zào:干( ) 暴( ) xié:( )持 ( )助
2.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汉字。
兴奋(xìng xīng ) 吮吸(yǔn shǔn) 歼灭 (jiān qiān )
书(籍 藉) 张(帖 贴) (震 振)耳欲聋
这两道题考查学生平时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词,尤其是同音字,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拼读汉语拼音,生字能否正确书写,形近字能否正确区分,夯实学生语文基本功。
3.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字义。
饱:①满足了食量;②足足地,充分;③满足;④饱满。
饱览( ) 一饱眼福( ) 吃饱( )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
这两道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能孤立生硬地解答,而应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辨析。
二、强调积累性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强调: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因此,主要考查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情况,包括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歇后语),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代诗词)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积累,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如题目
1.写出部首是“手”同时表示某个动作的字:?摇 ?摇、?摇 ?摇、?摇 ?摇
2.在我们班举行的“英雄在我心中”主题班会上,班长小丽用“不屈不挠”等成语赞颂英雄人物,我也能用?摇 ?摇、?摇 ?摇等成语赞颂我崇敬的英雄。
3.老师告诉我们明天语文课上开展“成语接龙”活动,希望我们准备一下,明天就可以了;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人民的干劲,人们的生活就像是?摇 ?摇。(填歇后语)
4.请你为自己的小书房写一副对联,以此来激励自己读书学习。
5.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摇 ?摇,?摇 ?摇。”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摇 ?摇,?摇 ?摇。”又让我感受到她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每当送别好友时,我会想到?摇 ?摇(作者)的诗句“?摇 ?摇,?摇 ?摇。”
以上这几道题考查学生字、词、句的积累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积累的词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把消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重视生活性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语文命题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是应用之学”,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检验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考试的命题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情况,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如题目:
1.假如你是商店的一位营业员,要向柜台前的顾客打招呼,那么怎样发问才能得体?请你写出发问的话。(不超过10个字)
2.下面是一些行业对联,你能指出它们各写的是什么行业吗?
(1)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
(2)藏古今中外事迹,集汉满蒙回文章。( )
3.王平平的爸爸准备在十字街开眼镜店,你打算为他想一个怎样有意思的名字呢?请把你的创意写下来。
4.春节即将到来,请你给自己的一个亲人编拟一则短信,表达祝福。
5.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一些公益用语,公益用语不仅语句简短,而且意思明确,可谓言简意赅,你能根据不同的场景设计相应的公益用语吗?
阅览室:?摇 ?摇
车站入口处:?摇 ?摇
6.国庆节期间,假如有一批外地游客,向你询问你的家乡有哪些值得游玩的地方?还有哪些特产?你作为一名小导游,你该怎样介绍你的家乡。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以上几道试题,力求在不减弱知识成分的前提下,让语文命题生活化,把对语文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运用,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在书本上,还在生活中、社会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描绘生活。
四、突出差异性
2011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每个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个基础不同、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爱好不同的个体。语文命题时,把答题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学习方式和兴趣的试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就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提高语文水平。
如以下几道试题:
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写得很生动,请你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默写下来。
2.选择一组你喜欢的词,连成一段话。
(1)国庆节 流光溢彩 画卷
(2)战场 奋不顾身 丰碑
(3)电脑 成功 学习
3.初读这篇短文的题目,你会有怎样的疑问?请写下来。
4.你认为小学生能不能玩电脑?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这几道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宽了试题思维的空间,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挥独特见解的机会,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要努力体现试题的层次性,尽量设计多层次的试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让他们在测试中张扬自我,实现自我,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尝到了成功之乐。如题目: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选择一题,按要求写下来。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的家又各不相同。提起自己的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话写下来,可以写家里的人,也可以写家里发生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能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给文章加一个题目。
2.我得到了?摇 ?摇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一件事来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做到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又如:请你在下面几题中,任选一题做一做。
1.我们通过课文学习熟悉了许多人物,其中令你敬佩的人一定不少,请列举两位,并写出你敬佩的理由。
2.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3.平时你在街头或商店里、电视或报纸上看过听过不少好的广告词,能写出一句吗?
总之,努力发挥语文命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导引功能,是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让考试这个指挥棒正确引领小学生语文教学改革,将语文教学引向真正的坦途,奏出符合语文课改精神的优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