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有机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2012-12-31曾楚

老区建设 2012年11期

  旺苍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米仓山南麓,境内最高海拔2281米,最低海拔380米,土质良好,雨量充足,无重污染源,有机农产品发展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全县有茶叶15万亩、干果22万亩、水果4万亩、猕猴桃3000亩,年产干茶2500吨、核桃6000吨、森林蔬菜370吨,农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效应。
  近年来,旺苍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杜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红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米仓山绿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四川省10个特色效益农业(茶叶)重点基地县之一、四川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川北富硒茶产区,“旺苍杜仲”、“米仓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11月,旺苍县又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称号,全县已有2456亩茶园、1800亩猕猴桃园通过了有机产品基地认证,50.5吨干茶、540吨鲜猕猴桃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有机产品实现年产值3894万元。据统计,绵阳市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及基地认证的企业共有13家5种产品,其中旺苍县就有7家企业2种产品,在全市名列前茅,有机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目标责任。一是建强组织领导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由县质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抓好全县有机产业的规划、基地建设、产品认证、基地认证、督查督导等工作。同时,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工作组,设立了乡镇生态有机农业办,具体负责辖区内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及产业发展方案的制定、落实,全面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二是加强目标考核管理。制定下发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措施、保障机制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县委、县政府将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程项目,纳进综合目标考核范畴。三是加大监测检查力度。县质监局、县农业局(茶办)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执法检查人员,深入有机农业生产乡镇、基地、企业的田间地头、加工厂房、生产车间,检查指导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情况;县环境监测站定期对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空气、土壤、水文的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加强宣传发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一是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坚持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老百姓自己愿意并主动参与的民心工程来抓,始终在尊重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的过程中推进工作。借助各类会议、广播电视、政务村务公开栏、农村远程教育等宣传途径,对发展有机农业的目的、意义和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工作方案及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广泛宣传。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开展调研走访活动,通过召开“坝坝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详细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愿。三是积极组织农户投工投劳。优先组织当地村民参与技术性不强的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群众自愿参与的积极性,在各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创业兴家的良好氛围。如木门镇在发展有机茶叶产业中,将土地集中流转给茶叶企业用于发展规模化茶叶产业,当地农户不仅可以通过租赁土地获得补偿收益,还能在茶园就近采茶打工获得劳务报酬。柳溪乡在发展核桃产业过程中,将土地承包给苗圃业主,当地农户在获得土地补偿收益的同时,还能在核桃苗圃基地通过参加整地、铺膜、浇灌等劳务活动获取一定的工时报酬。
  (三)加强服务指导,构建技术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公司+合作社+基地+标准”等发展模式,探索和推广各种高效有机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有机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建立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技术推广网络。建立镇(乡)、村“两级”和高、中、初“三级”技术培训体系和网上信息交流体系,定期聘请认证机构检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所需的品种、技术等关键性问题。三是严格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加工的操作规程。首先,在生产环节实行登记卡制度,严格把握生产环节,对农民从事生态有机食品生产种植各环节牢牢把关,认真记录造册。其次,要求收购加工生态有机食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并在销售生态有机食品过程中从严把关。
  (四)加强环保监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严防有机农产品的工业污染。通过乡、村各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环保论证,达到环保标准;对现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产。二是加强监控管理,建立有机农业物资供应系统。通过在县级建立生态有机农业投入监控中心,乡镇成立生态有机农业监管办公室,村级设立生态有机农业投入品监控站,建立完善了有机农业物资供应系统,包括种子、种苗繁育、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的配置供应。三是注重源头监控,严抓生态有机农业投人品管理。严禁化学除草剂、化学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进入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及加工区域。严格控制生态有机农业限用的生物制剂、合成肥料等的流通和使用,做到禁止使用品一律严格禁止,限量使用品一律严格控制用量。生态有机农业使用品的使用,必须经县、乡镇有机农业办公室试验示范后方可推广使用。
  (五)加强体系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有机农业标准化体系,成立了由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地方标准起草小组,本着“有标贯标、缺标补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在遵循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条件等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茶叶、猕猴桃种植和加工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米仓山茶》、《米仓山茶产地环境条件》等4项地方标准,收集整理了《有机食品茶叶》、《有机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等26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健全完善了茶叶、猕猴桃标准体系,从种植条件、育苗、栽插、施肥、管护、病虫害防治、收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二是建立监测检查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监测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定期对农户生产的有机产品进行监督抽样检查,对不合格产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加强对茶叶、猕猴桃农用物资的质量检查,全县先后组织开展专项检查10余次,均未发现有假冒伪劣农资。三是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了“县(有机农业发展办公室)-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专兼职农技员)-户(农户)”的四级责任网络,做到了组织机构、阵地、人员、任务“四落实”,有力有序推进有机产品发展工作,在各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的村与村、社与社、户与户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当示范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取得成效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有机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坚持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型“四化一型”思路,“打有机牌、走生态路”,以“一茶一桃”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以木门镇、高阳镇、五权镇、化龙乡为中心的4个万亩生态茶叶示范园和嘉川镇庆寨村鸡鸣山为中心的1800亩有机猕猴桃种植基地,基本形成了构建覆盖12个乡镇、50个村的万亩有机茶叶产业园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四川省10大茶叶基地县之一。旺苍县木门茶叶万亩示范区、五权茶叶万亩示范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作为全省40个产业基地强县之一,目前旺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1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500吨、产值实现4.1亿元,农户的鲜叶收入最高达10万元,茶农人均增收700元以上。
  (二)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整合米仓山茶业、桃源茶业、广元仁和商贸等5户茶叶企业,组建了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将其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建成了62家产业化经营的茶场和6户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茶叶经营企业,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户茶叶龙头企业生产的干茶和四川东河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猕猴桃产品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培育发展了木门镇龙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省级)、五权镇清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东河镇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有效地提升了特色产业发展层次。
  (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品牌价值明显提升。坚持以集贸市场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逐步构建起以产品集散、现货交易为基本流通模式的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市场大流通格局,农民进入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大大提高。同时,通过红军文化、旅游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米仓山茶杯”茶叶品评会、川西北片区名优茶培训会、2011中国茶广元·有机·低碳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推介活动的举办,米仓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茶杯”优质奖、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国家有机茶产品认证等多项殊荣,其产品不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国内各大城市,还远销美国、日本、加纳等海外市场,成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待专用茶和广元特色农产品“七绝”之一。
  三、几点体会
  (一)强化领导,科学规划,是搞好有机产业发展的前提。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是推进有机产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和首要前提。抓好有机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好的规划布局,还需要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就不会带来有机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会实现土地的规模集中流转。只有政府“有形之手”紧握“市场无形”之手,才能够强力推进有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是搞好有机产业发展的关键。农民群众是有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生产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低程度,直接决定着有机产业发展的成效。群众积极参与既是发展有机产业的现实要求,更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把群众参与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推动有机产业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科技创新,企业经营,是搞好有机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快有机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指导,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之路,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有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要实现有机产业的提档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单靠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难以做到,只有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引入大型资本,才能带来有机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
  [作者简介]
  曾楚,四川省旺苍县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