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乘富饶之地点燃希望之光

2012-12-31水木邵猷芬

老区建设 2012年11期

  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里约热内卢谈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项重要任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实现脱贫目标。
  在过去30多年,中国两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在过去的10年,江西贫困人口由346.4万人下降到72万人,上百万贫困人口走上的致富道路。而十年来,上饶市贫困人口减少了29.2万人,成为江西省减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党组书记汪俊辉介绍,上饶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工作列为该市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创造了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式扶贫等具有上饶特色的扶贫开发基本经验。市委书记董屳生,副书记、市长潘东军曾多次深入贫困地区,抓点带面,帮助贫困地区百姓破译脱贫致富的“幸福密码”。
  双港村的“余干辣椒”、塘背村的“生猪”、姚家村的“蜂蜜”、港首村的“兰花”、均郑村的“白茶”、横峰的“葛业”、婺源的“乡村旅游”……由龙头企业引领,以特色产业创新,上饶的扶贫工作因地制宜,老百姓在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铺水泥路面、下水道;定点帮扶贫困户,解决千万元帮扶资金;启动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在国家政策下的创新实践,帮贫困户走出生产、生活的“阴霾”燃起新希望,450多万群众正逐步成为和谐秀美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这就是上饶“十一五”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写照。在这片连绵起伏的红土地上,广大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区的干部群众同心向前,书写着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所展望的“到处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从整村推进入手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
  汪俊辉介绍,进入新世纪,上饶市着力实施了以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整村推进。目前上饶市已完成610个“十一五”重点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正在实施“十二五”64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通过瞄准最贫困的村进行扶持,力争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
  煌固镇沿坂村是是“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由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挂点。2008年,该村对三个新农村试点自然村进行了全面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勾勒出一派和谐的景象。由于各项工作都做得好,沿坂村已经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明星乡村”。
  沿着村道行走,绿色的禾田里小荷初露尖角;清澈的小河流水,正源源不断地沿着沟渠流向田野;绿树村边,一栋栋粉红或蓝白相问的小楼新颖别致,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记者一行纷纷感叹:穿梭在村里就像在逛公园!
  余干县潼湖村邻近信江,空气清新,为“十一五”、“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的面貌悄悄发生着变化。从2009年起,该村前后投入50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下水道,建护栏、砌挡土墙,拆除空心房30多间、残墙200多米,粉刷房屋100余幢,清理池塘污泥10000余方,村干道种植绿化树4000多棵。全村改水改厕率达100%,种植庭院果树8000余棵,100余户农户用上了太阳能。
  五年来,潼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到4460元,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正逐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村容整洁了,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在上饶,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物质面貌变化的同时,亦为农民营造长久的精神乐园。许多新农村都建起了广播室、阅报栏、卫生室,做到了“听广播在家里,看报纸在村头”、“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城”。
  从发展产业入手探索增收致富新路径
  在采访途中,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李志发告诉记者,上饶市始终把支撑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产业培植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造血机能”。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创出特色产业品牌,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至2011年末上饶市发展扶贫龙头企业84家,参与扶贫产业贫困农户1.7万余户。
  同时,根据各类扶贫龙头企业的市场需求,围绕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葛业是横峰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为进一步增强葛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贫困群众的带动力,横峰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叶峰介绍,横峰县积极鼓励农户开展葛根种植,成立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推行“一免一奖一贷一贴”的扶持政策。同时,充分整合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扶优、扶大、扶强葛生产企业,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难题。2011年横峰县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2258万元,招商引资4500万元,引入社会资金1.5亿元,用于推进葛产业的发展。
  到2011年末,横峰县种植葛根面积近5万亩,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20余户,万余名农民参与种葛,实现葛业系列产值1,5亿元,带动贫困户5000余户,农户从每亩葛根中年受益平均达500元左右。
  天时地利人和,在上饶,传统和特色产业均“遍地开花”。
  余干县潼湖村肉鸽养殖全省闻名,走进白马桥肉鸽基地,一羽羽白鸽蔚为壮观,远远望去,长长的钢丝笼子排得整整齐齐,记者采访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据了解,白马桥种肉鸽协会成立于2006年,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3月,总资产1726万元,年存栏种鸽18万对,乳鸽410万羽,年产值8300万元,创利税1300万元,先后评为省中小企业基地、省级“一村一品”示范基地、“上饶市农民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和县重点扶贫产业基地。
  余干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朱克俭介绍,白马肉鸽试点项目的实施,带动了该县鸽业的飞速发展,养鸽农户由575人增加到1750人。项目扩建后为合作社新增产值1,6亿多元,农民增收450万元。
  朱克俭还告诉记者,余干是农业大县,出产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农产品,比如年养120万羽江西最大的专为南昌煌上煌提供原料的红毛鸭、6000亩的田生泥鳅、余干甲鱼、黄鱼、黄鳝、鲶鱼养殖等等。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余干辣椒。
  在洪家嘴乡双港村的余干辣椒种植基地,一片现代化农业生产景象尽收眼底,置身于一顶顶钢架大棚中,尽是种植工人忙碌的身影,大棚里余干辣椒一片盎然生机。
  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2011年总产量150万斤,销售收入1050万元,带动了余干县种植业的飞速发展,打造余干辣椒绿色食品,享誉省内外,树立余干品牌。这其中886户种植农户受益,平均每户可增收21000元,充分体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
  同样,在江西省第一大县——鄱阳,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
  记者参观了该县金盘岭镇汪桥村委会所管辖的千亩葡萄种植基地,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观光走廊已具规模。
  鄱阳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陈雪莲称,该县金盘岭镇汪桥葡萄专业合作社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立足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力求把葡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致富的路子。“十一五”以来,许多的农户纷纷加入到了金盘岭镇葡萄种植行业中来。合作社以抱团式的发展理念,立足广大农户增产、增收,带领广大的葡萄种植农户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种植兴农之路。
  副会长岑国发介绍,为了使葡萄能够更好地保存和运输,调节葡萄上市时间,一个容量500吨的储藏保鲜冷库已经在建,有了冷库后,新摘下来的鲜食葡萄只要在冷库里冻上24小时就能保证在路途中3-7天的新鲜。此外,冷库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葡萄延迟上市,最多可以保鲜6个月,可以错开七、八、九月份葡萄上市高峰期销售,在国庆节、春节投放市场价格也能翻好几番,使农民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盛正逐步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饶的经验说明,只要做优环境、善抓机遇,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上同样能大有作为。
  从移民扶贫入手拓宽群众致富新人地
  由于环山靠水的地理位置,上饶有不少群众居住在生产条件恶劣的大山深处和生命财产受到洪水威胁的河边。为了解决这些群众的生计问题,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2004年起,上饶市坚持把移民扶贫作为加快山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不断探索移民形式和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上饶市移民扶贫工程以1.8亿元项目资金拉动了近16亿元的总投入,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等形式累计搬迁移民5.46万人,建成移民安置新村303个,配套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带动了当地人口结构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
  弋阳县岩山村委会高华疗村自然村小组共有42户,152人,全部是1959年从碓头岭水库搬迁的移民。自2008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近30万元。移民动情地对记者说:
  “我祖祖辈辈五代居住在山沟里面,现在住到这里来,这是政府好,我做梦也想不到搬到这里做房子,这里很好,自己做房子还有政府补贴我的钱,这是想都想不到的事。”
  弋阳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余才生介绍,该县通过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进行项目扶持,帮助群众实施直接受益的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村组道路、文教卫生、小流域治理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改善区域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横峰县官塘新村,村支书张泉水告诉记者,该村是2007年整体搬迁,以前村子在深山区,路况奇差,村民买辆新摩托车都骑不回家,如今别说摩托车,汽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甚至院子里。当地许多村民至今还记得,搬迁以前没水喝,喝水最远要走几里山路挑水,假设路上一点时间都不耽误,挑一担水仍需25分钟,现在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日子过得风风火火。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与别的移民村相比,官塘新村的卫生更胜一筹,村支书介绍,村里卫生由村里的老党员负责,家家户户都积极配合。路好、水好、环境好,官塘村老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心里充满感激,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鄱阳县田畈街镇牌楼安置小区,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田畈街镇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契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做到“绿化、亮化、美化”,逐步打造成和谐雅致的宜居型集镇,一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同时,移民搬迁后通过实施转移培训、产业扶持等有效手段,为移民能够稳得住、富得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鄱阳县何彭新村地处田畈街镇西北。过去由于地理条件差、土壤质量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改变本地落后的面貌,村党支部采取上下联动的办法,请求上级给予政策支持帮扶。从2007年开始对全村10个自然村进行整体搬迁,集中建房,形成现在规划有水平、建房有秩序、生活水平大提高的和谐新村。整村以徽派建筑为主体,几年来,通过广大干群的努力,新村逐步向小集镇建设标准靠拢。在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同时,也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村部建有农民文化大院,设有农民书屋、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等,水电、绿化、亮化以及电信、学校、商贸市场、卫生所等配套设施齐全。
  横河村,是鄱阳县侯家岗乡最偏远的村庄。其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使该村“与世隔离”。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好男不娶横河女、有女不嫁横河郎”。1971年兴建军民水库,整体搬迁到库区上游,40多年,群众生产生活及出行仅靠几条木船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出路”随着季节改变而改变,“旱季一身灰,雨季一身泥”,没有固定码头,交通条件极差。
  2006年国家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出台,横河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百姓的梦想成为现实。全长9.2公里的沿山公路于2011年11月正式竣工通车,彻底改写横河靠渡船出行的历史。
  如今的横河村美的令人心醉。陈雪莲称,贫穷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连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都没有。横河村交通现状的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得益于扶贫和移民政策的扶持,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得益于乡党委政府的重视,身为扶贫人,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贫困地区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诚如斯言,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贫困地区的百姓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越燃越旺。
  采访后记
  积极探索,稳妥推进。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工作一系列成绩既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以扶贫和移民办为主的职能部门的扎实工作。
  记者在此次采访中了解到,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有许多工作人员1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扶贫岗位,进村到户和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更是家常便饭。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他们所到之处受欢迎程度。贫困地区的百姓也许不善于言辞,但是他们把感谢写在每一张笑脸中,写在每一次不舍离别的神情中。
  “扶贫战场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要想尽办法为大家办实事。”
  “只有真正深入一线,才能了解基层实情。”
  “贫困地区百姓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还要生活。”
  “带着感情去做事,再苦再累也值得。”
  “老百姓对扶贫人的感激是源自对党和对政府的感激。饮水思源,这一切给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极大的信心。”
  一句句触动人心的独白在扶贫工作者口中娓娓道来。李志发表示,面对上饶市百万贫困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上饶市扶贫和移民办全体干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扶贫人艰辛的努力,看到了贫困百姓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历经多年风雷激荡,上饶在扶贫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给其他地区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既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又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
  我们相信,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责任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