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五个挑战
2012-12-31马骏
财经 2012年9期
当前应该前瞻性地看清楚,未来两三年、甚至三五年,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遇到的瓶颈和挑战:
第一个是离岸市场本身两种机制的协调和选择。一个是回流机制,为香港的人民币打通流回内地的投资渠道,谋得一定的收益。
如果回流机制发展的太快,就可能出现香港的人民币流通性不足的问题。人民币在外面兜几圈,如果永远待在外面,别人用货物换我们印出来的钱,而印钱的成本很小。如果是出去马上就回来,一点利息也收不到,而人家换的东西却是实物。
究竟怎么样才可以使人民币飞得更长一点,更远一点,最好不要回来?
可能的几种形式,比如ODI(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贷款、发债的形式把人民币输送到境外。这样,至少其中一部分人民币会滞留在海外,有一部分可能会流回来,比如境外企业买中国的设备,雇佣中国的建筑公司等等。但是这会有一个时间差,人民币在海外滞留的那段时间,就是子弹在外面飞,甚至当地华人想拿着人民币,这是一种形式的体外循环。
还有本地的金融交易所带来的人民币滞留海外的需求,比如,如果香港的人民币股票、债券的交易量变得很大,而交易量与流动性资产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交易量增大,就形成了人民币滞留香港构成体外循环的另外一种需求。
此外,很多在中国投资的外企或者香港的企业,经过二三十年以后,把企业资产包装到香港挂牌上市,套现的钱,并不拿回中国境内,而是用来在海外干别的事情,这也是另外一种体外循环机制。
这些机制怎样推动呢?
目前,这些问题或呼声,监管层似乎听到了,但是没有动作,给人的感觉好象是说,这是市场的事,你去慢慢推吧。但这其中有很多公益性的内容,需要政府来承担。比如,如果你要一个商业型的机构开一个大会,把全球可能到香港来做第三方融资的主要企业都请来,这或许会花上一百万美元,那么这就等于在做公益事业,在为整个香港的基础设施做贡献。这显然不是靠商业机构能够独立推动的。
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输出渠道。一个是贸易渠道,主要是通过中国买国外的产品,支付人民币到香港,人民币沉淀在香港,形成了离岸市场。资本性的输出则非常少,但是如果仅仅是靠贸易输出人民币的话,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会很有限,不会超过10%。过去几年,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已经占中国对外贸易结算的比例由零增长到接近10%,日本的高点是40%。以日本作为参照,离岸市场货币存量大约为贸易结算量的四倍到五倍。那么即便到了日本的程度,也就是两万亿到三万亿元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存量规模。
这个规模占不了优势。和美国离岸市场四万亿美元相比,两三万亿元的人民币规模无法实现人民币成为全球投资工具的目标。所以,必须要开放资本项目,才能让全球的非居民获得足够量的人民币。
按照美元的国际化经验,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非居民可以持有的本地资产可以达到85%的GDP,也就是说按照现在中国的GDP来计算,可以达到30万亿元,这就是80%的GDP的国际化程度。下一步,两三年之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资本项目必须要开放。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中间,是否存在某种协调关系。比如,当前资本项目管制,不允许个人和企业买太多的外汇汇出去,现在个人可以买五万美元,这实际上就应该允许中国的个人可以汇出差不多30万元人民币到境外,这两种机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如果五万美元汇出到香港,就可以换成30万元左右的人民币,对个人来讲,实际结果一样。对货币政策来讲,效用也是一样的。
再比如RQFII,作为人民币跨境资本项目开放的一个举措,它其实和QFII增加额度是一回事。RQFII,实际上就是从香港用外币换成人民币回流了200亿美元,这与直接把200亿美元流入境内,对中国货币的影响是一样的。对非居民来讲,结果也是一样的,他或者是用美元先在香港换成人民币,或者是直接就用美元进到境内。
这些讨论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会从某种意义上让现在的资金管制失效。前文所述的两个例子,一种是让人民币出来,一种是通过RQFII让人民币进去,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本项目开放,一种是开放资本管制,一种是开放人民币的跨境资本项目的流动,应该是同步的。
第四个观点是,行政性外汇管制和经济手段调节大众资本流动之间要互相配合。目前主要靠管制,不让大家换美元,不让汇出,三五年之后基本就不能靠行政管制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管理过度的流通,避免汇率的过度波动,以及对境内金融和货币政策的过多短期影响。
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政策影响:一是汇率的波动加大,目前人民币的汇率波动率是1.7%,是一百多个国家当中最低的国家之一,如果把波动率提高三个点,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吸引力就不大了。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应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而且现在市场的力量也在提供这样一个背景。第二个要做的,就是要开始研究用经济手段来调节过度的资本流通,来取代行政性的资本管制。
最后,三五年后,如果资本市场走向基本开放,那么目前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模式是否需要调整。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中银香港这样的清算行渠道,另外是代理行模式。
以清算行模式为例,清算行不仅提供了一个清算支付的功能,还提供了在当前资本项目管制下的回流机制。假设五年之后,资本项目基本开放,香港的整个规模和交易量都非常大的情况下,上述两个功能都不再需要。
笔者建议,可考虑美国模式,即在支付系统中采用两套模式:一个是对境内的美元支付,一个是处理了95%的美元发行的支付。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模式的意义在于:一,它是十七八个小时的周转,而中国是8小时就关门了;二是中英文指令之间自动转换,这样才能适应跨境支付的要求。
另外,美国支付系统本身由本国和国际大银行作为股东和成员,成立之初就是国际运行模式,这和国内的运行体系,专业服务的对象和特点都非常不一样。从这几个角度来讲,应考虑未来跨境人民币支付模式的转换。
作者为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博源基金会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