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2-12-31陈涛

考试周刊 2012年49期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在21世纪,我国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人才,更多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一转变,客观地反映了21世纪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也是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大力推广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工作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一、立足学科特点,增强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以下称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计算机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实践证明,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灵活而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同时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题多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
  二、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对立地发现对他来说是新的知识或解决自己从未解决过的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使用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新的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中学生的创造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程度不一,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经验、先天素质千差万别的学生来说,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目前的硬件水平、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做到。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让学生发挥专长,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创造力。
  (一)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导,才能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各个方面无不需要教师的再创造。因此,计算机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提高,提高业务素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形成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演示操作过程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模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是有效的,但是还谈不上创造性教学,更谈不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学生对自己学过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分析研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例如:我在讲授网络基础知识网关、DNS服务器等知识时,由于概念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便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一个大单位的电话分机系统和网络比较。一个单位内部的电话都可以通过短号通信,就相当于我们一个机房的计算机可以内部通信;当外面的电话要找单位的某个办公室的电话时,就要通过总服务台转接,那么总服务台就相当于网关,负责和外部进行通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认真操作,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编程加工信息时,演示了VB程序和一个最简单的编程实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任务:利用VB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可以去参考Windows中自带的计算器程序界面。结果本来枯燥无味的程序教学课变得非常有意思,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地思考,有的同学编写出来的计算器程序功能十分强大,我根本没有预料到,大大超出了教学的范围。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比较快的,计算机硬件基本上三个月就有新品上市,而计算机软件最多一年就有升级版本或更新。因此,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上机过程中,我一方面纠正学生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敢于动手。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不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先给他一点提示,让他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教科书上或是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联机帮助系统来寻找答案,或是与旁边的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学生常常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最后他们都认为:“没有老师,我也能行。”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法,激发创新动机。
  中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因为各种原因这种兴趣往往不能持续,考试就是原因之一。对于不同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出“值得考”和“能考出学生水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完Word、Excel等软件教学之后,可采用主题作品创作的形式,教师规定主题、考试题目,要求及评分标准等事先告诉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之外准备,然后集中进行主题作品的创作考核及评议。从考试内容的精心选择,考试形式的思考探讨到最终学生对计算机考试态度的转变和优秀作品的大量涌出,考试改革的确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大力提倡和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内容。每个教师都应该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寻找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更好的途径,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时刻用心去对待,以创造性教育思维为指导,注重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就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