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
2012-12-31汤伟
考试周刊 2012年75期
摘 要: 翻译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译者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次级能力。这些次级能力可以彼此分割开来单独加以研究,以便更好地从中探索构成翻译训练的基本原则。文章从如何定义翻译能力入手,讨论了如何培养翻译能力,最后总结了翻译能力的评测问题,旨在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最终促进翻译教学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 翻译能力 培养模式 能力测评
在跨国交流日趋频繁、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影响下,翻译活动随之蓬勃发展。翻译,作为一项职业性的活动,其过程的复杂性对从事翻译的人员必然有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究竟什么是翻译能力、怎样培养译员的翻译能力、如何评定翻译能力成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许多翻译过程研究者的焦点。翻译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以产出译文为研究对象的格局,转而以翻译过程本身作为研究重点,关注翻译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本文就翻译能力的定义、培养方法和评测手段三个核心问题,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翻译能力的定义
翻译能力究竟该如何定义?由于翻译能力极为复杂,涵盖面广,因此大部分研究将翻译能力分解为相互关联的次能力(sub-competence)加以定义,从而获得翻译能力整体性的概念。Neubert从翻译能力的七个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五个组成部分,即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其中转换能力控制并协调其他各项能力的相互运作,处于中心地位。此外,他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是某种价值/关系上的对等,译文是原文语言表达的某一主题的价值体现。这种翻译对等是转换能力控制下所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实现的是针对特定翻译情况的功能效应。Presa则集中讨论了翻译中的双语能力,认为双语现象和双语者完全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定标准。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双语者使用何种技巧解决翻译中的语言问题,二是双语现象背后存在什么样的认知过程,Presa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概括了四种认知过程不同的双语者:联想型(associateive)、从属型(subordinated)、复合型(compound)和协调型(coordinated)。通过对以上认知过程的特征对比得出结论,双语或语言能力的提高不代表整个翻译能力有效的提升。Mailhac以英语文本的翻译为例,针对法语和英语不同语言层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语域的重要性,特别是原语与目的语的句法特点、词汇形态等不同是翻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Fraser就如何定义翻译能力的问题,对296名专栏职业译员做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翻译中背景资源及译文质量反馈和评价是定义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特定的译文标准,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翻译目的与要求、背景等细节,主动思考并要求读者和客户对疑问做出反馈。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在定义翻译能力及其次能力时都有诸多相似的观点:(1)翻译能力是一个综合体,包含许多方面的次能力。(2)翻译能力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不仅丰富翻译学本身,而且为其他学科带来新的思考。(3)转换能力处于翻译各次能力的核心。翻译中如何调动和协调各种次能力,归根结底是转换能力作用的结果,也是区分翻译能力的重要指标。(4)如何培养获得词汇资源的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专业译员最重要、最有待提高的语言能力。
二、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翻译能力的定义最终是要解决实践的问题,即如何培养翻译能力以便学生译员有效地提高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因此,围绕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其实践,Chesterman根据前人对人的专业技能(expertise)的理论阐述,将翻译的专业技能培养分为五大阶段,即入门阶段、高级初学者阶段、能力培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业阶段。翻译能力的培训应根据这些阶段及其特点,使用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学习一系列翻译理论和技巧到将这些能力融入自己的整体概念系统中,自如凭直觉使用。针对学生译员应掌握的3个基本类型的策略(搜索信息策略、创新策略和文本策略),教学策略也相应分为训练翻译策略的几个步骤,即策略辨别、分析、联系、语境化、选择、调整和预备。Vienner提出翻译情景对翻译能力培养及其方法的重要性,强调在定义、培训和评价翻译能力时,翻译的具体情景及各参与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能力首先体现在索取并分析各种翻译情景,确定适合的产出类型并酝酿出基本适合该情景的翻译策略。对翻译情景做出分析的目的是保证译员有能力,形成一套大致的策略,以保证译文达到委托方的预期效果,因而翻译能力的培训应尽可能使用逼真或完全真实的翻译情景和任务。Elthes则从教学实际出发,专门建立了一个典型的翻译能力培训课程。通过两组特点不同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结果作比较,Elthes得出结论:(1)课程设置应根据文本主题、语言难度、课程目标、课时要求等不同因物的动态存在状态而做相应调整;(2)课程的实际内容应考虑综合理论、实践和学生心智的各方面因素。Fox则关注翻译日志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翻译能力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学习和社会情景下的小组互动,通过记日志,学生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他们如何进行翻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出最终译文,以及这些过程背后的推断和分析。翻译日志不仅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及总结翻译能力,总结各阶段的进步和不足,而且为老师的教学提供指导性的参考。Way将视野转向了专业领域翻译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是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日后某一专业领域的7VrLk7wCk7U3284CTVf3GT669tj8eb/QTLRqOIgKXCc=译员做准备。Way设计的这一专业领域翻译课程具备五个基本参数,即职业市场(导向)、学生情况、课程目的、领域选择和文本类型。
三、翻译能力的评测
翻译能力的评测问题涉及翻译能力培养效度的评估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翻译能力是否提高、提高程度如何,这些都有待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评定。Beeby结合认知科学和功能注意翻译理论,针对由转换能力、比较语言分析能力、比较语篇能力、语外能力组成的翻译能力模式,以运用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对两组学生的上述翻译能力进行了两年的调查与评估,结果得出翻译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准并非语言能力熟练程度,而取决于综合运用翻译策略的能力。Orozco也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了学生习得翻译能力的过程,提出了一套以翻译问题、翻译错误和翻译理念掌握为核心的评测标准和手段。通过比较三套分值的增长情况,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翻译能力习得是否进步、进步的程度,而且可以证明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Adab试图建立一系列清晰而明确的翻译能力评测标准,主要考查翻译策略如何被选定,这对转换能力乃至整个翻译能力的评测都有重大意义。
四、结语
翻译能力是一个抽象、涵义广泛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很难将其量化,于是在翻译实践研究中,研究者均倾向于把翻译能力细化为各项翻译次级能力,进行系统的分区研究。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译受训者仅仅转换源语/译语文本是不够的,翻译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翻译能力,完成真实世界的翻译工作任务。在翻译能力评估方面,目前翻译能力评估尚依赖于输出译文的质量评估,测量工具也有待检验,具体到翻译教学,翻译能力的测量标准应系统化、明晰化,让受训者在能力培养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PACTE(2003).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ed.Alves,F.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
[2]Sch ffner,C.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2000.
[3]Bahumaid,B.,Sch ffner C.and Adab 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J].Bable,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