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12-12-31汤娟

考试周刊 2012年75期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意学,只要乐意学就会有主动性,就能不怕困难把它学好。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突破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宝藏”,使学生步入佳境乐在其中,另一方面,要利用学生好奇喜新的特点,不断补充一些课外趣例“旁逸斜出”,把教学内容融化在娓娓动听的叙述之中,给学生启迪,让学生着迷,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一、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兴趣
  有的化学事物和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虽然通过课本中的图片可以有一定的了解,但印象不深。因此,老师要用形象化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来教学。运用谐音进行记忆,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时,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运用形象的谐音“携一两本单色书来”。浓缩记忆法,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钠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现象可浓缩为:“浮、游、熔、声、红”。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地去记忆。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这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学生一下子难于理解。我们把地球比做原子核,把能力高的老鹰、大雁等鸟比做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做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通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翱翔,能力低的鸟通常在离地面较低的天空活动飞翔,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了。用这些形象的语言来比喻,学生自然热情高昂、兴趣倍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深奥为通俗——激发兴趣
  和其他学科一样,化学教材中某些概念、原理使学生感到深奥不好理解,这是教材中的难点。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化难为易,或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或通过活生生的化学现象举例。例如高一化学中最重要的、最难理解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熟知的大米的计量生活经验出发,将宏观量与微观量进行类比,促使学生思维跃迁,使学生建立起对“物质的量”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又能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就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入纸上面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是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像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化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四、利用漫画教学——激发兴趣
  漫画是一种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手法,具有简洁明快、幽默、通俗的特点。漫画能增强问题的形象性、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置换反应可以用下图进行形象的说明。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以及让学生在上化学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又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化学化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