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2012-12-31杜林芝

职业时空 2012年8期

  摘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欠缺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其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旨在分析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因素,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自200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600万之后,2012年达70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目前需就业的大学生已近100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尤其是提升占本科院校近90%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选择和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指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具有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1]。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沟通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它是大学生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最直接因素;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大学生战胜竞争对手、获得就业职位的关键能力;环境竞争力是指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大学生个体之外的因素,它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催化条件,所在院校的知名度、往年就业情况、学校设施、教学质量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就业竞争力是通过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院校的教育培养形成的,它可以通过大学生的个人努力和学校一些措施和手段得以提升。
  二、地方本科院校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1.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许多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大学生竞争力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盲点,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正确定位地方性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处于省会城市之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范围多为学校所在城市。其师资和办学条件远不及重点院校,不可能培养出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精英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又表现出理论与实际需要脱轨,无法适应地方企业发展需要的特点。
  2.教学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导向无法落实。多年来地方性院校的学科与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大多采用本科类院校的统编教材,开设课程没有针对性,教学与就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用人单位对岗位要求日趋专业化,加之一些中小企业不愿花费更多的成本在员工的技能培养上,能够拥有某项职业技能可以适当弥补大学生工作经验的不足。但本科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对于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重视,提供的条件不多,师资力量也不足,这就导致了企业招不到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大学生因缺少技能而被拒之门外情况的发生。
  3.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大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目前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多,渠道也不太畅通。地方本科院校就业教育的力度还不够,许多学校仍没有稳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和课程设置没有形成灵活的联动机制,无法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4.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导致了大学生的“量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单纯的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型。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培养目标,养成了学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压抑了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利用地方院校与地方企业的密切关系,进行校企联合和订单式培养,培养出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生。只有培养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大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要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其培养目标既不是传统本科教育的学术精英型人才,也不是高职高专教育在时间上的简单延伸,而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即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技术推广能力的综合型人才[2]。
  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发展校企合作。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在学科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大实验室、实训室投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邢台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了“教学相长、服务地方、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加大应用型实践性知识的比重。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使企业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如邢台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了今麦郎集团(邢台)有限责任公司的物流配货系统的设计工作。这一实践活动缩短了大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外,我们还在校内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和业务实训室,如“邢台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邢台学院进出口业务实训基地”等。采用“请进来”策略,与河北强久集团联合成立了“邢久车业科技有限公司”,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实践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道路。各专业均建立了一批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与邢台市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对口实习关系,如与家乐园集团,恒利集团等邢台市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结合就业要求,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在求职、任职或创业时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收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据国内顶级猎头公司烽火猎聘数据显示,拥有职业资格认证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邢台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双证准入制度”的号召,大力倡导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鉴定活动。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合作,组织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邀请社会各界职业人士,定期培训,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职业标准,掌握职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学生就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岗位的竞争能力。
  4.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集教育、服务和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咨询、人才供求信息、职业培训等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求职的策略和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全员的、全程的职业指导与服务,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指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切实解决毕业生在心理、观念和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职业指导中根据地方特色,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培养出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大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积极创造条件,还需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西平,明杏芳,沈鹏.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探讨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 西昌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http://www.doc88.com/p-17346278129.html.
  The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Employment
  DU Lin-zhi
  Abstract: It's difficult to get a job for the students of college because of lacking of competitive ability on employment. The cultivation in competitive ability on employment for the local university grad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