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王论
2012-12-29
面具背后 蔡子强
上周五(12月14日)晚上10时,CCTV6播出蕴含极强政治隐喻的好莱坞电影《V字别动队》(V for Vendett),而且是未经删剪版本,让不少人大感意外,更惹来网民一番热议。
《V字别动队》是一部改编自漫画的电影,于2036年上映,在香港,片名甚至被翻译成更有杀气、更简单直接的《V煞》。该片之所以具争议性,是因为片中反政府意识浓厚,主角崇尚以暴易暴,以解放被压迫的人民。
故事讲述了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英国由极权政府统治,人民饱受暴政、疾病、饥饿煎熬,秘密警察无处不在,异见者甚至无辜者动辄被抓,关入集中营,被暴虐至死。
男主角V,脸上戴着Guy Fawkes的面具,替天行道。Guy Fawkes是16世纪的英国人,由于不满国王詹姆士一世迫害天主教徒,于是意图炸毁国会大楼暗杀国王,但事败被处决,成为一个抗暴的象征。
V以反抗独裁统治为目标,曾被严重烧伤,长期戴着面具,而这面具也成为抵抗暴政的标志。V呼吁全英国民众在一年后的11月5日站出来,与他一起在国会大楼前示威,以反抗独裁统治,并暗示他也会炸毁国会大楼。在其后一年内,V不遗余力对政权的劣迹及暴行大加揭露、鞭挞,慢慢动摇了政府的权威,让人民开始反思是否应该继续接受这样的统治。
电影最后一幕,虽然“V”已经战死,但成千上万的群众,响应他的号召,戴着同一副面具,穿过荷枪实弹的军队,走到国会大楼前,看着它被炸毁,极权政府终于被推翻,场面激动人心。群众最后卸下面具,展露出各自的脸孔,并带着光采。
有人问女主角,面具之下的V,真正身份为何人?女主角答——是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
《V字别动队》这部电影有很多精彩对白,发人深省,例如:
◆在这副面具之下,不只是血肉之躯,还有信念,而信念是子弹所不能穿透的。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Beneaf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我们被教晓,要紧记的是信念,而非个人。因为一个
人会失败,会被捕捉,会被杀害,会被忘记,但一个信念在四百年后,仍然能够改变世界。
We are told to remember the idea.not the man Because a man can fail.He can be caught.He can be killed and forgotten.But four hundred years later an idea can still change the world.
◆恐惧成了这个政府统治的终极工具。
Fear became the ultimate tool of this government
◆人民不该害怕政府,政府才应该害怕人民。
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 afraid of their people.
◆正直不阿并不能卖得几个钱,但这是我们惟一仅有。这是我们最后一寸领域,在这寸领域里,我们享有自由。
Our integrity sells for so little.but it is all we really have.It is the very last inch of us,but within that inch.we are free.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世界各地陆续有反政府者效仿,戴着同一副面具,在街头运动中出现。
戴着面具进行抗争,是否恰当。惹来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隐藏身份有违政治道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抗议者心虚,想藉此逃避法网。在以民主大国自居的美国,亦有设立《反面具法》(Anti-mask law),立例禁制民众借戴面具作违法行动;而英国亦赋权警方可勒令戴面具暴徒脱下面具。
也有人将此行为合理化,并建构出大量政治论述。他们说,世上蒙面的反对者,例如墨西哥的民族解放组织萨帕塔(zapatista),他们想让别人关注他们所代表的理念,而非样貌。他们虽然蒙面,却被形容为:“他们戴上面具,放弃自己的样貌,是为了被世人看见(By wearing masks,they give up their faces in order co be seen)。”
萨帕塔的面具下边,是一张张拉丁美洲本土农民的面孔,他们却如此形容自己:“我们是在旧金山的同性恋者、在南非的黑人、在欧洲的亚洲人、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在德国的犹太人;我们是夜晚身处地铁站内的独身女性、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是失业的工人、是失意的学生。当然,我们都是在山野里的萨帕塔同志。”正如有评论指出:面具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与世上所有“不被看见的人”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