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

2012-12-29刘慧珍

新闻爱好者 2012年3期

  【摘要】《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创办的,面向海内外发行的一份中文报纸。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构建出强大的媒体公信力。本文试图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析《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的构建及其成因。
  【关键词】《救国时报》;媒体公信力;中国共产党
  
  媒体公信力,一般译为public trust,也有人认为是credibility。在中文里,credibility有时被译为公信力,有时又被翻译成可信度。公信力是媒体内在道德与品质的价值体现,它不仅能准确地折射出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且还能衡量出媒体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的核心是信任、信赖。“媒体公信力”这一概念虽然是最近几年才从国外引进的,但在我国百年来的新闻发展史上,历来不乏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媒体存在。例如《救国时报》,在其存在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就构建起了强大的媒体公信力,被赞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
  《救国时报》及其媒体公信力
  创刊背景。《救国时报》,作为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海外的机关报,是在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背景中诞生的。在国际上,一个广泛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正在形成中。在国内,日本帝国主义于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件”,妄图在占领我国东北四省以后,迅速攻占平津、席卷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而,国民政府对于日寇的进攻,仍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节节退让。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为了突破国民党的舆论封锁,改善长期以来被国民党扭曲了的政党形象,更为了扩大宣传抗日主张,赢得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国际友人的援助,建立更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央决定继续在海外创办中文报纸,并决定将被法国政府禁止发行的《救国报》更名为《救国时报》继续出版发行。
  由于它顺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潮流,因而受到了海内外同胞的热烈欢迎。该报在其存在的两年多(1935年12月9日~1938年2月10日)时间里,发行量由开始的5000多份增至2万多份。国内读者不仅遍及各大城市,就连内地的某些偏远省份和小县城也有;国外读者则分布在全球43个国家。此外,辗转传阅者更是不计其数。
  媒体公信力。观察媒体是否具有公信力,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可信度。所谓可信度是为受传者所感受到的信源或传播媒介的一种品质,即不论其传播的内容为何都能令受传者无可争辩地信赖。从报纸上大量的“读者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当时广大读者对它的信赖。这种信赖首先表现在对报纸的喜爱和重视上,表现在读者相信报上所发布的任何信息、宣言。1936年2月11日,一个新加坡的读者来信说:“这边(马来西亚)的华侨对于贵报的态度表示很拥护,凡是读过贵报的人,都愤恨日本和一切卖国贼汉奸,而且争先恐后地要先读贵报。记得有一友人带《救国时报》一张往马六甲,该报由侨胞互相传递,直至破烂不堪,字迹模糊,还是不肯放手。这个事实,正是说明贵报的态度正确。”另有读者来信说:“贵报指导抗日救国方针,丝毫无差,读之不啻服了一剂兴奋汤一样提神了。”[1]其次,表现在读者对报纸的无私资助上。《救国时报》在办报中因经费不足,一度难以为继。于是在报上刊登启事,恳请读者能给予资助。为了让信赖和喜爱的报纸可以长期发行,读者纷纷解囊,寄来捐款。他们认为:捐款“实属为中国人之所应为,语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今诸君挥钢铁之军,持奋斗之精神,主张联合各类党派一致抗日。若然,则复失地,雪国仇,指日可待”。[2]
  媒介依赖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也就越大。从上述所举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读者对《救国时报》的信赖以及它对读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可从中感受到它所构建出的强大的媒体公信力。
  《救国时报》构建媒体公信力的成因
  采取中立,善取他山之石。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是由什么人提供的,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提供信息的人本身的可信度对宣传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受众看来信息来源决定着其可信度和吸引力。
  《救国时报》的目标受众群是国内生活在国统区、沦陷区的民众以及海外侨胞,这些受众在当时,对中国共产党不仅不了解,而且由于长期受到国民党舆论的影响,对共产党可能还存有偏见和误解甚至厌恶。为了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增强宣传效果,《救国时报》对外宣称创办者是几个爱国侨胞,采取的是中立立场,并明确提出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共同救国”为宗旨的办刊方针。这就让读者首先从心理上接受了它,认为它是客观的、公正的。
  不仅如此,为了增加报纸的可信度,《救国时报》还善于借用他人之口,说出自己的主张。宣传抗日,反对国民党“联日抗共”,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是《救国时报》的宣传任务。虽然这一主张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也顺应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意愿和主张,但如果由媒体自己来大肆宣传,其宣传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了。针对人的心理认知上的这一特点,报纸采取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办法。除了运用社论、论坛等形式发表文章,宣传抗日主张,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外,大量转载在国内、国际以及在读者心中有影响的各界名流的言论、文章,诸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孙科、李宗仁、陈铭枢等国民党左派领袖的救国言论;还经常发表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人的论文、演讲词;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的著作以及蒋介石发表的抗战宣言、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的言论等。这不仅让海内外读者清楚地了解了世界的状况、中国时局的变化,解答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也使读者越发相信媒体的中立立场,将其视为可信赖的媒介,并慢慢接受了它所宣传的抗日主张。
  以人为本,满足受众。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是媒介社会角色的期待,也是媒介提高公信力的本质要求。媒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各种信息,传播服务,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展权、表达权、监督权。[3]
  《救国时报》满足了当时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成为海内外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以及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1936年1月4日,有读者写信说:“处兹外侮日亟,独夫专政,外则卖国唯恐不速,内则屠杀唯恐不尽,国内言论偶弃世,海外消息更属模糊,对国事之剖析既无详析之分析,对已失土地更无恢复之希冀;一篇(原文如此)模糊,独处荆棘,欣阅贵报,烛我前途,妖孽现形,云霾渐稀。”还有读者来信说:“我对《救国时报》的每一个消息,每段论文,都没有轻易放过,而不去看它,尤其是关于抗日的理论,我是把他们熟悉着,作为与侨胞高谈抗日的材料。——希望《救国时报》变成日刊,使每个侨胞都以它的理论为救国抗日的正确言论。”[4]
  《救国时报》不仅满足了一般受众的信息需求,还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了解外界的唯一信源。当杨靖宇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是《救国时报》让他了解到党组织的行踪,在报上看到了“八一宣言”后,明确了党的方针政策,迅速调整自己的思路和作战部署。与此同时,又及时刊登东北抗日联军的行踪、事迹,他们英勇的抗敌精神也不断鼓舞着海内外的同胞,成为团结抗敌的榜样。
  善设议题,引导受众。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影响人们对某些事实和意见的重视程度。关于这一点,美国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在他的《媒体与外交政策》中,对此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媒体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说服人们该思考什么,但是可以相当成功地说服它的读者去思考什么。”[5]
  
  《救国时报》诞生之际,正是“民族存亡之机,间不容发”的时候。国难当头,何去何从,成为海内外所有中华同胞的共同呼声。在这个关键时刻,《救国时报》举起了“团结全民,一致抗日”的大旗。始终忠实执行着党的政策和策略,紧紧围绕着这些策略来设置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中共中央在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中,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方针,经历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变化。在1937年7月之前,不仅先后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红军长征、东北义勇军的相关消息,而且也真实报道了国民党第二十九路军抗敌、西南将领抗战等相关信息。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救国时报》在它存在的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继续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后形成外,还以大量的社论、时评号召中国人民以“全面全民族抗战”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并对“全面全民族抗战”的可能条件和重要性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逐步引导抗日的走向,有力引导了国内的民众运动、民主运动,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有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当媒体的操控者是人民的代言人,它的态度、观点符合绝大多数受众的价值观、利益和见解,同民意达到一体化时,媒介所设置的议程才会发挥它的效力,起到引导受众的作用和目的。否则,无论媒介将议程设置得多巧妙,也不能完全操纵舆论,更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形式新颖,吸引受众。与同时期的报纸相比,《救国时报》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印刷精美。报纸是在莫斯科编辑、排版,然后运到巴黎印刷的。由于印刷出来的质量比国内的报纸都精美,让人一看就有阅读的愿望。第二,排版讲究。报纸开辟有时评、社论、文件转载、国内要闻、国际要闻、文艺阵地、华侨生活、读者来信、广告等众多栏目,分别排在四个不同的版面。栏目虽多,但杂而不乱。编辑在排版时,十分注意每个栏目的位置,利用不同字体、大小字号、粗细线条等多种方法,将版面安排得井井有条。第三,版面活泼,插图丰富。《救国时报》较之同期其他的中共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图片、漫画等新闻表达形式。例如在宣传报道红军长征时,在刊发大量文字报道的同时,还刊发了大量图片,展示了红军的形象和风采,图文相得益彰。每期报纸的插图大都在十几或二十几幅以上,所有插图的思想内涵,都与该期报纸的文字宣传一致。因为插图有时比文字更有说服力,起到的宣传效果也就更好。
  结语
  《救国时报》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最成功的报纸,它真正实现了“宣传出去,吸引进来”的对外宣传方针。在国际、国内环境日益严峻的历史时期,其“应运而生”,抓住机遇,运用高超的编辑策略,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它的宣传任务、传播使命,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为宣传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推进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在海内外,还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
  《救国时报》能获得广大读者的信赖,获得巨大的媒体公信力,自然是在特殊语境下获得的,这是不可复制的。但它体现出来的为祖国、为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民“鼓与呼”的办报精神,却是永远值得学习和继承的。
  参考文献:
  [1]“读者来信”[N].救国时报,1937-05-30.
  [2]“读者来信”[N].救国时报,1937-09-05.
  [3]夏琼.“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学解析——读《媒介公信论》[J].新闻前哨,2010(4).
  [4]“读者来信”[N].救国时报,1936-06-10.
  [5]Cohen B,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e.NJ:Princi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13.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