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编辑中的真实性原则

2012-12-29袁辉

新闻爱好者 2012年3期

  由于工作失误、处置不当,虚假新闻报道近年来在许多媒体中屡有发生,既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温和研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一话题,就显得尤为迫切。本着这样一个目的,笔者结合自己对此问题的学习心得,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简单讨论一下如何正确把握新闻编辑中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真实性的一般理解
  新闻的真实性,对于一切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来讲,应该有着较大的一致性认识和共同性约束,因此,针对报纸期刊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或者网络新闻,在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认识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所论及的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主要表现为现实真实、事实真实、文学真实和新闻真实。一件事情,历史地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着,我们通过观察所了解到的这件事,可以把它称为现实真实;同样是这件事,我们进而需要谈论它、记录它,就需要探究一下这一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以确保我们的谈论或者记录能够忠实地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我们把这叫做事实真实;表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口头的、书面的,抑或拍成电影电视的,但它们在真实性上的要求也就各有不同,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允许必要的改造和虚构,我们将其称之为文学的真实,好的文艺性作品、电影、电视剧大多属于这种;而需要尽可能还原现实、保持事物本来面貌的创作,其目的主要是传播信息的这一类,我们将其统称为新闻真实。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这四类真实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物本身原本所具有的真实,它包括现实真实和事实真实;另一类则是人通过自身观察和了解以后的转述或转译,它包括文学真实和新闻真实。前者概括地称为事物真实,后者可以叫做认识真实。其对立面则是失实。进而,我们不难发现,失实永远不会发生在现实真实和事实真实这一层面,也就是说,事物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或愿望所能够改变的,也是任何人无法彻底掩盖或抹杀的;只有在认识真实(包括文学真实和新闻真实)的层面,才可能出现失实的现象,究其原因则在于,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那么作为新闻采制人的个体,其主观上对新闻事件产生错误认识也就实属正常了。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按新闻工作的一般流程来看,新闻真实主要涉及这样三个过程:
  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新闻真实是以事物真实的面貌出现的。记者要采制新闻,就必须通过观察,认真收集与现实真实和事实真实相关的各种信息,尤其是那些较为隐蔽的、不轻易能够发现的信息,更要花心思、费力气来收集,这是保证新闻真实的首要过程。
  新闻的采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本身不单是要把看到的写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想到的也能够写出来。看到的是事实,把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充分筛选整理就可以成文,也应该能够保证其真实性;然而对事物或事件的认识结论的表达(即思想或想法),由于个体所处的地位或思想意识的差异,这方面的内容显然最容易失实而成为新闻作品的败笔。对于后者来讲,往往同一个记者个体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密切的关联,它考验的是撰稿人对事物或事件认识的准确性、深刻性,更体现了撰稿者的报道目的性和新闻从业态度,需要长期重视和经常磨炼。
  传播和发布过程。在传播和发布活动中,发布者如果是完全忠于稿件,当然是新闻真实的一种典型状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新闻传播和发布中,传播者需要对编发稿件做出临时性或关键性的改动,这时候则极有可能出现由于沟通理解不充分所造成的各种误解,这便会成为影响新闻真实的重大因素,失实的风险也就自然加大了,所以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
  编辑工作涉及新闻真实性的主要环节
  从新闻事件的角度看,编辑工作对新闻的真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把关人”,因而新闻真实往往有赖于编辑的认真工作。
  在编辑工作中,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手段:对稿件来源真实性的审查,对稿件所载事实真实性的判断,编辑修改对原稿或原始素材真实性的尊重,编辑评论措辞对稿件真实性的评估。
  编辑工作的内容,宽泛地说就是审验和选择的工作,但具体到工作环节则各有不同。首要环节就是审查新闻的来源,即追踪新闻源,了解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物的基本状况,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对失实信息的采信;其次就是需要进一步考量新闻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合理性,这方面的工作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编辑的学识修养和业务熟练程度,直觉的判断必须有理性的推演作为支撑,方能确保判断的准确和正确;进入修改环节时,不妨对原始的素材再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同时对比原稿,发现异同,需要增删移换的地方,更需要考虑其对事实表达和受众理解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样认真的工作体现的就是编辑对新闻事实的尊重;最后,配发和增加评论性的语句,措辞一定要中肯,溢美或抹黑都是感情用事的表现,也是制作评论文字的大忌,特别容易造成新闻的失实,应当万分警惕。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上述编辑环节的工作往往不是由一名编辑独立完成的,而需要经过多名编辑共同修改和反复审核才能成稿采用,这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一个关键的工序安排。
  编辑实务中真实与失实的界限
  具体到编辑的业务实际,在选编稿件的时候就需要理清真实与失实的准确界限,以便及时提防不实信息的出现和流播。这方面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情况中。
  需要改变事实要素的时候。原稿如果表述事实要素准确,往往无需做出修改;一旦认为原稿不理想,需要对其中的事实要素进行改动,编辑就需要特别提醒自己,这样的改动是否会造成以下失误,对事实要素是否存在夸大或缩小,对事实要素的认识是否会出现某种偏差,是否存在杜撰或捏造事实要素的可能。
  需要删节增补时可能会导致的失真。删繁就简是编辑经常要做的事情,删节失真也会随之有机可乘,删节的原则在于既保留精华的事实要素,同时又不能破坏事实的整体和逻辑性,否则就会出现要素缺失而导致的报道失真;另一种情况就是增补,充实是增补的目的,但充实需要建立在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之上,臆断或凭个人的推测、联想所做出的增补,虽不一定失实,但会由于有争议而产生对事实本身的质疑,也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造成增补失真。
  需要亮明观点表达态度的时候。评论的客观性必须建立在对事实判断准确性的基础之上,一旦个人的认识出现误区,或者评判者带有些许个人好恶,就会造成评判观点有违事实依据的情况,进而再被稍加引申,就会离事实所应显现的真实观点渐行渐远,造成评价判断中的观点失真。
  遇到上述情况,作为编辑就需要格外小心,谨慎对待,这样才不至于使新闻的真实性受损,避免新闻失真。
  捍卫新闻的真实性,积极防控失实新闻的产生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制度完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许多新闻失实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新闻机构要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强管理、制定科学严谨的业务规程,新闻从业者则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端正业务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这样才能基本避免新闻失实事件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闻事件不单是新闻本身的事情,更是社会大众的事情,其他机构和部门,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是维护新闻真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闻在监督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或者说必须接受其他社会机构和成员的监督。一旦出现新闻失实现象,无论是当事人、涉及的机构和部门,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主动查明原因、承担责任。这种做法,不单是维护了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也维护了社会舆论的公正形象,这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有益无害的好事。那些坚持错误、试图掩饰失误的举动,往往会遭到整个社会的唾弃。唯有如此,才能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闻事业。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