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深喉”做朋友
2012-12-29孙斌
新闻爱好者 2012年3期
最早被称为“深喉”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马克·费尔特,他把“水门事件”透露给媒体,并最终把美国总统尼克松逼下台。“深喉”由此改变了美国新闻业,使秘密消息来源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这个处于灰色地带的“深喉”,成为给媒体提供重大内幕新闻的线人的代名词。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新闻源几近疯抢。“深喉”,这个没有记者证的“记者”,则成为纸媒一招制胜的法宝;在这个娱乐至死和赢家通吃的时代,“深喉”的出现,为纸媒保持了一点体面和尊敬。纸媒如何与现身的“深喉”线人相处,让其成为独家新闻的“千里眼”,迫切需要认真回忆思考一番了。
“深喉”能让报道独树一帜
2009年,被大河报揭穿的香港世界通国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界通”)敛财10亿余元的惊世骗局,是“深喉”不断提供弹药,帮助媒体与之较量并取得成功的标本式报道。
2009年1月份以来,世界通营销创富神话蹿红全国,宣称人们只要成为世界通的代理商,用数千元或十几万元购买所谓点击广告的软件卡,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类似QQ的软件上点击一次广告可返利0.1元至l元,5年返利6倍,世界通宣称有2000家大型企业和l万多家中小企业广告客户在他们网站做广告,完全能满足返点广告的费用,让你穿着睡衣看广告便可轻松成为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一时间,成千上万人甚至通过借高利贷、抵押房产等方式筹集资金投身“创富”之中。
记者知道这是个骗局,但不知道世界通“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此时,世界通内部“深喉”现身,披露企业在世界通投放的广告子虚乌有,用户点击广告的返利,均来自后加入会员的加盟费。在“深喉”的帮助下,记者弄清了蒙人的“障眼法”:世界通以招商的名义招募代理商,变相设置准入门槛,按照首次购买软件卡的数量将代理商分为6个层级,并以推销手机无线互联网流媒体终端服务技术软件系统为幌子,以“点广告获取高额回报”为诱饵,以“拉人头”的方式层层发展会员,采用复式计酬方式,诱使代理商为了提高层级而不断发展下线,大肆骗取钱财。
在“深喉”的帮助下,记者用获得的密码登录世界通内部平台,试图取得内部资料,世界通电脑系统立即检测出陌生的IP地址,马上把记者的电脑黑屏。记者再换一台电脑登录,世界通立即将这台电脑弄成花屏。“深喉”只好用自己的电脑让记者取证。众多资料记载,世界通2008年年底前完成终端用户量1000万个、2009年年底前完成广告营业额5亿元人民币的数据。通过计算,2009年收支相抵有442.6亿元的大窟窿,2010年收支相抵亏损额为3476亿元,得出世界通将给社会带来惊天灾难的结论。
有了确凿证据,当年3月至7月,大河报先后以《“世界通”是个“大窟窿”》、《世界通——创富神话还是惊天骗局?》等为题,对世界通精心导演的惊天骗局予以曝光。世界通恼羞成怒,其间双方的“地下”斗争相当激烈:开封、上海等地代理商请律师团准备起诉大河报,要求赔偿1000万元并用同等版面为“不实报道”道歉,记者的手机被监听。见硬的不行,世界通又换成走“高层路线”,试图封杀后续报道。世界通得知,国家领导人要参加当年4月1日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20周年表彰活动,于是在3月30日向该会捐出1000万元“善款”,跻身表彰大会,世界通总裁施永兵(又名戴兵)和国家领导人上了电视。这期间,世界通不断与海南省儋州市、长春双阳区签订协议,进行1.5亿元的“投资”,戴着一顶顶光环诱使更多人继续“创富”。世界通再次向记者示威,国家领导人都接见了他们的总裁,足以证明世界通的经营完全合法并得到国家认可,再说事就不客气了。在这前途未卜的关头,一“深喉”向记者提供了外界所不知的材料:施永兵只不过是南京栖霞区某村村民,曾在美国一家直销公司因“越线”圈钱被开除,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正在组织力量合力围剿世界通。
最终,祸害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3.5万余人、非法敛财10亿余元的世界通被查处,施永兵及其主要头目被逮捕或刑拘,全国20余地公安机关对世界通分支机构和骨干人员的犯罪活动立案侦查。“深喉”的出现,让大河报的报道在全国独树一帜,使更多的人免受经济损失,为媒体树立了公信力。
不伤害“深喉”是媒体的责任
“深喉”的成分复杂,有的是过着“刀尖上舔血”的职业卧底打假人;有的是“污点证人”;有的是单位内部掌握关键材料的核心人物;更多的则是不屈膝于权势、不谄媚于情面、不苟且于利益的人。而他们提供新闻线索的动机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抱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心态爆料的;有的是自己碰到棘手事情解决不了,想借助媒体力量把事“摆平”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深喉”之所以挺身而出举报揭发腐败和犯罪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有正义感、有良知、有忧国忧民之心,他们对邪恶的事物天然具有排斥心理,而不是因为金钱的回报和其他某些原因。
“深喉”的报料,是社会进程的警报,它提醒我们应当快速而精准地对腐败糜烂的极少数部位实施手术。可是,“深喉”的合法权益乃至安全缺少有效的保护,他们在奋起一击的时候,极有可能会暴露自己。“深喉”的出现,能大大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降低采访成本。在新闻源几近疯抢的今天,为了在竞争中占上风、重大新闻线索不断档,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带着“个人目的”,从而怀疑“洪洞县里无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友好相处。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提供独家报料的“深喉”,笔者不管其动机如何,只要提供的新闻有价值,就与其真诚相处,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深信记者是可以依托而不是出卖他们的人。
暗访性报道的线人、报黑幕的“深喉”几乎是提着脑袋帮媒体做事的。“深喉”的“乌鸦嘴”,让不少“好事”现了原形,会葬送一些人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对此,“深喉”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无限风险。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但从情理上说不能伤害他们,应尽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护其人身安全和隐私。
保护“深喉”得学会拒绝
在“深喉”身份不被曝光方面,笔者常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报道中使用化名消息源,确保线人的个人信息不被泄密。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在报道时考虑使用的材料、图片等,会不会让“深喉”浮出水面从而受到打击报复。如,2005年12月15日起的半个月时间,《大河报》连续推出了10个版的《郑州供水之“惑”》系列报道,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令人瞠目结舌的惊天黑幕: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因管理混乱、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等造成的巨额亏损和人员大增等也让各行各业埋单,水表自转多收用户钱、民用水按商业用水收费、价格听证是块“遮羞布”、大量的专项资金被挪作他用最终打了水漂等等。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最终向社会道歉,停止了借口“亏损”提出涨价及为了企业利益不择手段的肮脏做法。一些单位也以此为鉴,不敢轻易蒙骗社会大众而做出掩耳盗铃的事情。在这次报道中,“深喉”提供的一些资料、财务报表、图片等,只有极少部门的个别人才知道,有的材料上还有印记等,一旦让这些东西见报,内部人基本能看出是哪个岗位上的人提供的,“深喉”的身份肯定要暴露。尽管有人提议把这些登到报纸上来吸引更多的眼球,但为保护“深喉”的安全,该拒绝时就得态度坚决。
最难办的是,报道见报后,一些公权单位甚至是司法部门会找上门来,以各种堂皇的理由索要材料的出处和“深喉”的联系方式,美其名曰要“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而处理人得有直接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说还是不说?不说,有可能戴上“袒护罪恶”、影响司法的帽子;说了,记者就有可能沦为无限扩张公权力的打手。这是因为,当“深喉”被“莫名其妙”地泄露身份时,就会让诸多本来有意勇敢揭发的准“深喉”退缩回避,更多的丑陋与罪恶又会得以苟延残喘。面对此,笔者的做法是,可以提供“过滤”后的材料,不提供当事人的一切情况。当拒绝受到质疑时,下面的“解围”办法很管用,大多不再“逼宫”:你首先声明,媒体和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都想扫除社会上的“恶”,但如果把“深喉”的一切告诉你们,后果很严重,一些人可能会找到“深喉”,采取极端方式把事“摆平”,“深喉”架不住劝说、威胁利诱,一旦“反水”说报道的事实不是那回事,报社就要败诉了,所以请原谅不能提供“深喉”的相关情况。然后以“制衡论”打动他们:给你们提供详细情况会让事情更糟,这是因为“深喉”的身份一旦被泄露,所带来的“震慑力度”是恐怖的,你们在调查取证时,势必面对更多缄口的人,当一个社会只有“歌喉”而没有“深喉”的时候,是多么可悲;失去“深喉”的制约,社会将变成一个“黑箱”,这样的“黑社会”你们愿意看到吗?
这些保护“深喉”的做法,在后来的郑州供暖价格听证会等报道中得到了丰厚回报,揭露出供暖价格听证会变成“意见傀儡”这一残酷现实,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
(作者为大河报首席记者)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