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基本是个好东西
2012-12-29陈力丹
新闻爱好者 2012年3期
我国在对微博的认识上曾经是相当滞后的。比如对待微博的监管态度最初是从政治安全的角度来考虑的。2009年初,广州的一位教师因为在课堂上讲授和使用Twitter,而被公安机关传讯。而一些干部不敢、不会说话,不愿回应热点,因此非常害怕微博这种简洁和迅速的大众传播方式。
2011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就郭瑶假冒高铁遇难者家属散布微博谣言一事,提出“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这个质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我认为这个提问本身是错的,应该是“造谣者的伦理底线在哪里”。微博是一种传播途径,谣言并非微博特有的现象。没有微博之前,很多虚假信息已经长期存在于网络中。微博平台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点击即可转发,使得虚假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让人感觉数量更多了,其实未必。
比起微博传播谣言的能量来说,微博的纠错能力和自净化能力更强。比如微博网站和民间辟谣组织的信息核实工作,就是微博自净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包括新浪在内的多家微博网站,已开通了辟谣专区,如果经核实发现虚假的消息,系统就会退回这条微博。民间微博辟谣组织的出现,比如说“辟谣联盟”、“谣言粉碎机”、“科学松鼠会”等,也体现了微博参与者的逐步成熟。这种半官方和民间的辟谣工作,其实是在和谣言赛跑,降低谣言的蛊惑力,很辛苦,但也很有意义。至今中国微博的谣言没有一条生命周期超过三天。
笔者认为,鉴于微博传播的个性化和即时性的特点,对于微博上出现的不实留言,至少前期不宜由行政和司法介入。微博是多元的舆论场,没有必要一定要剿灭全部不喜欢的东西。如果某种意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低于整体的1/3,它不能被称为舆论,只是少数人的意见,可以不必在意。但如果这种意见已经接近一定空间的2/3,那就基本上可以统领全局了,就不需要再压制其他意见了,否则会发生新的冲突。我们总是习惯于以统一舆论的标准来防范各种不喜欢的观点。其实多元本身是最安全的和谐状态。对于微博,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不能仅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凡是对我们的观点有利的事情就大肆炒作,不利的事情则遮蔽回避。
2011年8月6日,英国伦敦发生了街头骚乱。骚乱参与者通过Twitter、Facebook、黑莓等社交网站串联行动,并蔓延到其他城市。但社交网站很快同样起到了遏制骚乱的作用,因为人们同样可以通过社交网站联合起来对抗骚乱。骚乱发生的第三天,就有人在Twitter上发起“骚乱清理”行动,立即得到广泛响应。很多英国年轻人自愿去清扫街道,还自己社区一片整洁。也有人在Facebook上号召大家支援警察维持秩序,一天内就有100万人加入。一开始人们在网上用“#londonriots”这个标签议论此事,还有人用Twitter制作了事件地图,给计划外出的人以及警方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riotcleanup”这个标签则完全扭转了社交媒体在整个事件中的消极形象。这个标签后面闪烁的是人性的光辉,是对善的追求。在骚乱事件后,伦敦警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来搜罗证据,抓捕犯罪嫌疑人。警方不断发布最新的犯罪嫌疑人信息,并将从媒体中截得的画面以及犯罪事实放在网上,以帮助搜捕犯罪分子。这也是网络的正面作用。
而英国政府和首相对骚乱的态度,其中有一句话被我们放大了,即卡梅伦的一句“考虑限制社交网络的使用”。有媒体报道称警方正在调查社交网络和论坛上的言论,任何发布煽动骚乱言论的人都将被逮捕。但事实上所谓“逮捕”只是警方为了控制局面而发出的善意警告。逮捕令得由司法机关签发,警察局不得擅自拘捕。英国内政大臣同时解释说,关闭社交网站和禁发手机短信并不一定是最有效和恰当的手段,这样做将殃及商业活动以及那些没有犯罪的人。根据英国《通讯法》的规定,政府只有在具备充分理由是出于保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目的时,才可以下令电信传播监管机构停止网络服务。不过这样做将对言论自由造成严重的侵犯,也可能会被社交网站告上法庭。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关于英国骚乱的报道还是属于局部事件,世界主要传媒的总体报道强度不高,大多数媒体都没有将此事作为重大的新闻,认为这是一起没有特定政治目的的骚乱,与政府关系并不紧密。
而中国关于英国骚乱的报道,其重视程度有些异乎寻常。《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发布报道,声称伦敦骚乱让西方支持网络自由者有苦难言,就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环球时报》连续几天都将相关新闻放在头版头条,比如“大骚乱让英国声誉降级”、“危机冲击西方自信心”,也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人民日报·海外版》声称英国首相的表态引发了对社交媒体与言论自由的世界性讨论,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哪些国家在讨论。事实上,除了中国,不存在“世界性”的讨论。甚至到骚乱已经结束的8月下旬,中国还有各种专版的报道和分析。其实那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英国已经平静,而中国没有平静,中国的心态还没有平静。BBC记者针对中国媒体的报道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媒体对卡梅伦控网建议兴奋不已”。《苹果日报》也发文称“伦敦之夏让北京感受民族自豪”。
另外,我们也看到,国内网络上的报道和传统媒体的报道就存在一些差异。2011年8月11日雅虎网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伦敦骚乱看社交媒体的积极意义”,就很有代表性。这篇文章提到社交媒体本质上是一种交流工具,骚乱者可以借此联合起来进行破坏,爱好和平的人同样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正面的信息,提供帮助,积极恢复社区。同样在8月12日,雅虎上的另一篇文章“别借英国骚乱给微博泼脏水”,提到对微博进行批判,只不过是转移了注意力,将微博当成了实际问题的替罪羊,而离问题的真正解决更远了一步。
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遵循胡锦涛主席2009年在世界传媒峰会上所说的话,“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平衡地报道英国发生的骚乱,不要带着强烈的主观目的。我们批评过别人对中国某些事件的报道如何不负责任,然而我们也要检查自己是否发生了同样的错误。
对于微博是否要立法的问题,笔者认为关于网络的法规已经够多了,目前主要应该做的是鼓励微博的自律和网站的辟谣机制。同时,对于微博的管控本身要合法,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事,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菜刀是切菜的,但不能因为有人用菜刀杀了人,就禁止所有人都使用菜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