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光霞:社区里的“移民书记”

2012-12-29高峰

当代党员 2012年7期

  【百万移民】
  ——直辖15年,配合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圆满完成了中央交办的100多万移民迁建的历史性任务,并初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这是重庆人民创造的一个奇迹。
  2012年4月30日,忠县忠州镇十字街社区红土地农贸市场,刘平的卤菜摊前人头攒动。
  “刘师傅,给我来半斤猪耳朵!”退休教师张培安挤到刘平的摊位前。趁着刘平拾掇卤肉,张培安问了一句,“这个五一节,赚得安逸噻?”
  “生意确实好!以前想都不敢想我还能做生意!”刘平抬起头,一脸笑容,“多亏了张书记给我指了这条路,要不然,我还在吃低保呢!”
  刘平说的张书记就是十字街社区党委书记张光霞。
  “扫楼”行动——搬得出
  张光霞本是一名下岗职工,1998年参加社区选举,成为十字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因工作方法好,深得群众认可,2001年11月成为社区党委书记。
  这个书记不好当,十字街社区是三期移民搬迁重点社区,移民搬迁户1196户、搬迁单位76个,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2006年,张光霞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中心工作,就是保居民搬得出。移民任务再重,我这个书记也不能倒下!”
  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开始逐一走访社区所有楼院,挨家挨户排查搬迁户。同事们笑称这叫“扫楼”。
  向明忠就是这样一位被张光霞“扫”中的移民搬迁户。“你能把我残疾人怎么样?”老向双腿瘫痪,整天生活在轮椅上,工作人员一上门,他就是这两句话,“反正不搬!”
  这是为啥呢?张光霞觉得话里有话。看看老向的四合院,有花有草有空地,即便坐上轮椅也是活动自如。张光霞回家一查,老向被安排到移民还建房六楼了!
  “调整到底楼,送你三盆花草。”张光霞一表态,老向心里就乐了:“还是张书记懂我的心思。”
  这件事,让张光霞明白,移民不想搬无非就是怕切身利益被搬没了。只要把他们的利益关系理顺,搬迁就会变得简单。
  当然,向明忠不算“钉子户”,雷霆就真的有些“雷人”了!
  “谁让我搬迁,我就让他脑壳搬家!”听说要搬迁,脾气火爆的雷霆撂下这样一句狠话。
  当时谁也不敢上门,张光霞一个人上门了。
  她只字不提搬迁的事,拿出本子记下了雷霆老婆没工作、女儿上学有困难等琐事。这让雷霆深感意外。
  没几天,社区通知雷霆老婆去上班,学校也减免了他儿子的学费。
  “没啥可说的了。”雷霆一下子消了气,“人要讲良心,张书记把我的后顾之忧全给解决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搬呢?”
  雷霆自己搬了不说,还帮忙做其他搬迁户的工作。
  就这样,张光霞带着社区干部进行了一个个“扫楼”行动,搬迁的问题迎刃而解。
  爱心行动——稳得住
  移民搬迁了,开小面馆的没门面了,理发店要迁地方了……社区迎来了就业格局的重新“洗牌”。
  政府引导发展“劳务经济”,很多移民背起行囊,加入外出务工大军。青壮年走了,留下老人和孩子……
  “务工移民们,放心启程吧!居委会为你们照顾好老人、孩子!”2008年6月,张光霞在QQ签名上这样写道。
  李彦洁患有智力障碍症,自幼失去父母,与外公相依为命。
  有一天,他外公突发心脏病,李彦洁急得直搓手。情急之中,老人伸手按下床头的红色按钮。不到十分钟,张光霞就带着楼院长赶来了。老人被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张光霞把李彦洁接回自己家里照顾。
  “不是这门铃我早就死了。”老人得救后激动地说。这个门铃,居民们称作“爱心门铃”,是张光霞专门为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居民设计的。他们有啥需要、碰上啥紧急情况,只要轻轻一按这个门铃,就会有志愿者和社区干部第一时间赶到。
  除了“爱心门铃”外,张光霞还建起了“爱心超市”、“爱心聊天室”、“留守儿童活动室”,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移民心坎上。
  东坡路百余户居民,因移民搬迁遗留问题,导致生活用水按工程用水计价,每吨水的价格高达六元。群众对此很不满,一度想上访。张光霞获知后,多方协调,事件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事后,居民们把一面绣有“人民公仆心系移民”的锦旗送到她手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移民稳得住,生活得舒心,张光霞在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专门对口帮扶困难的移民家庭。
  李慧是一名下岗工人,移民搬迁后,老公经营的门面没了,找了一份保安工作。2008年女儿高中毕业读大学,近万元的学费难倒了这个家庭。
  就在李慧女儿准备放弃读大学外出打工时,张光霞出现了,她带着一位企业家将学费送到了家中。
  年末,李慧买了年货想感谢一下张光霞,被她婉拒了,“如果你真的想感谢我,那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吧”。
  后来,移民李慧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现在,十字街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扩大到16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移民搬迁户,这也成了一支移民自我服务的队伍。
  创业行动——逐步能致富
  在移民搬迁中,不少企业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而关停并转,很多家庭夫妻因此双双下岗,家庭生活举步维艰,张光霞及时为困难家庭落实低保金政策。
  “仅仅吃得上饭,不能解决问题。”张光霞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让移民有工作干,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
  刘平之前是一名淹没线下企业的职工,后来企业因移民搬迁和产业结构调整关闭了,40岁出头的刘平成了失业人员。
  “年轻力壮吃低保好丢人哦。”社区打算为刘平解决一份低保,可他觉得自己有脚有手,不想当“懒汉”。刘平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张光霞深受感动,她决心为移民家庭谋条出路。
  “你之前干啥工作”、“现在想干什么”、“你缺资金还是场地”……张光霞每次走访移民都要逐一调查这些问题。后来她发现,这些移民有的有技术、有的懂管理、有的有渠道,就差一个做事的平台。
  很快,一条“移民商业街”在十字街出现了,只要是移民就可以在这里投资、创业。
  “移民商业街,创业大舞台。欢迎移民朋友加盟,详情联系十字街居委会。”2010年4月,张光霞在腾讯微博里留了言。
  随后,吉祥家政公司、红土地农贸市场等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开餐馆,卖衣服,经营蔬菜,一个个移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业平台。
  在张光霞的帮助下,刘平在红土地农贸市场开了一个卤菜摊。由于味道好,价格公道,生意异常好。“月收入上万元了。”刘平兴奋地说,“今年打算买辆车,好好带一家人去看看三峡的变迁。”
  一条商业街让移民丢掉了抱怨,走出了家门。自当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张光霞已累计帮助400多名下岗工人踏上再就业之路,十字街社区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充分就业社区”。
  百姓心声
  “我们夫妻两个都是下岗职工,移民搬迁前存款不足千元。多亏了政府帮我们在城里就了业,现在我们已在城里买了房,日子越过越好。”
  ——丰都县名山镇花园社区移民秦孝华
  “移民后,我开了一家烤鱼店,店里请的六位工人全部是移民。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们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丰都县东作门社区移民孙句力
  “我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但就是缺钱。去年领到移民补助金后,我添置了自动添料机和自动饮水器,今年肉鸡的养殖规模由过去的四万只扩大到了十万只。”
  ——落户铜梁县石鱼镇的三峡移民陈林
  “在繁华的老城被淹没后,万州抓住移民迁建机遇,构建起了水、陆、空立体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又结合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建起了以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五大产业为主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数万名移民提供了就业。”
  ——万州区移民局纪检组长许胜军
  “我做梦都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老城和新城相比就好像糠篮和米篮的关系,我们老城居民就好像从糠篮跳进了米篮。”
  ——开县旧城移民陈帮瑜
  大事盘点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9月,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2000年8月17日,150户639名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县落户。这是由政府组织的首批外迁移民。
  2002年1月20日,重庆库区奉节县开始定向控制爆破拆除旧建筑,三峡二期蓄水清库工作全面展开。
  2002年12月1日,100多个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和捐赠项目在重庆举行的“三峡库区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上签约,项目总金额42.4亿元。
  2002年12月23日,三峡库区重庆市8个区县全面完成二期蓄水库底清理任务。
  2003年4月,二期移民工程通过验收,累计搬迁安置移民70余万人。
  2003年6月28日,三峡重庆库区三期外迁移民正式启动。
  2004年8月26日,最后一批三峡库区新增外迁移民——奉节县881名外迁移民起程前往江西省安家。
  2006年3月8日,三峡库区最大一批市内外迁移民(370户、1720人)从重庆港出发,于10日到达迁入地——重庆市永川市(现永川区)。
  2006年9月,三期移民工程通过验收,三期移民共搬迁24万多人。
  2008年7月至8月,国务院三峡四期移民工程验收专家组分组对重庆三峡库区四期移民工程开展现场验收,验收结果合格。
  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规划投资总额1238亿元,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
  重要数据
  在三峡移民工程中,10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
  20个省市、10个大城市、50多个部委对口支援,十几个省市接收三峡外迁移民16万多人。
  2008年重庆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移民搬迁和清库全面完成,共移民113.8万人,其中农村移民48.9万人,城(集)镇移民64.9万人。
  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时,动态总投资大概在1700亿元至1800亿元之间,控制在预测范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