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分封藩王之考证
2012-12-29徐吉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明太祖在建国初年,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弟就任藩王。对于谙熟历史,权术之道的太祖来说,实在有些难以理解。前朝因为分封所导致的祸乱比比皆是,太祖也是心知肚明,那为何他还要大肆分封,他又有着怎样的想法,本文将对此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明太祖 分封 藩王
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分封常常导致手足相残,甚至兄弟相残,叔侄相残。明太祖谙熟历史,权术之道,不会不知道,为何他还要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而且手握重兵。当太祖一甍,建文帝就担心自己镇不住自己的叔叔们,当黄子澄和齐泰建议建文帝削其爵位,夺其兵权。最终,燕王朱棣还是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夺取政权。那么为何明太祖还要设立藩王。
一、明太祖设藩的原因
1、固国安邦,儿女私心
上谕廷臣曰:“昔者元失其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群臣稽首对曰:“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上曰:“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故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①
由此可知,太祖建藩的一个目的是巩固国家的根基以及安定民生,而且他认为这是效法古代先贤,长治久安之计。同时,他强调不是私其亲,他越是这样说,越是表明念及私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归宿,也是他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廿二史札记》上所说:“盖亲王初封爵出藩皆帝王爱子,故岁禄外有此别给。其后嫡子孙袭亲王爵者即世其产,是以富厚如此。”②表明太祖分封就是由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大富大贵。
2、效法高祖,家统天下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太祖随郭子兴起兵于濠州。在此之前,太祖本人的经历十分坎坷,做过帮佣,出家做过和尚,到处化缘。可以说太祖经历了人世间最底层的生活。所以,在他的性格当中有底层人最简单的想法。家天下好过君臣共天下。
太祖出生布衣,与汉高祖境遇相同,汉高祖得天下之后,就诛戮异姓诸侯王,大封自己的儿子和兄弟,不管有没有能力,只要是家里人一定比外人靠得住。明太祖在这件事上,几乎翻版了汉高祖的做法。效法汉高祖治国,也是他实行建藩的一个重要原因。
3、镇守边疆,随时勤王
元末群雄并起,有方国珍、芝麻李、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郭子兴等各路反元人马,使得元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太祖认为元末的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元朝当时整个帝国幅员辽阔,在地方上,军事战略要地没有设立一些强大的军队驻守,才产生了这样的局面。所以,太祖认为分封自己的子弟直接驻守在这些地方,一旦,中央有难,各地驻守的藩王可以快速勤王。所以,太祖实行分封藩王,镇守边疆和战略要地。
“夏四月乙丑,封皇子九人,樉为秦王、棡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又封从孙守谦为靖江王。上徵宋、元孤立,乃仍古封建制,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遣就藩服,用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③
二、明太祖规避设藩的风险和流弊
《明太祖实录》和《明通鉴》都记载太祖与侍臣议古政,特别谈论了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之祸。充分表明太祖谙熟历史,权术之道。不仅看到过去朝代执政的弊端,同时,还提出今后在本朝施政当如何避免这些流弊。其中特别提到藩镇之祸,太祖认为设立藩镇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可以卫民。只要把财政权和调兵权收归中央,就可以仰止跋扈之忧了。
从这里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还是觉得藩镇有设立的必要。第二,只要中央把握好分寸就可以避免祸患。太祖在设藩的时候,确实动了许多的心思,既想固国本,又要防止生祸乱。太祖对本朝的制度心中已经有大致的轮廓了,并且对一切阻碍中央集权的流弊一律革除,严禁宦官、后宫干政,诛戮功臣,在边防大肆屯兵。可惜越是他极力防范,到了后代全都发生了,而且远远超过历朝历代。
十一月辛巳朔,上与侍臣论女宠、寺人、外戚、权臣、藩镇、四裔之祸曰:木必蠹而后风入之,体必虚而后病乘之,国家之事亦犹是已,汉亡于外戚、阉寺,唐亡于藩镇、戎狄。然制之有道,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私爱,苟犯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自而作!阉寺职在使令,不假兵柄,则无寺人之祸。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壅蔽,谨威福,则无权臣之患。藩镇之设,本以卫民,财归有司,兵待符调,岂有跋扈之虞!至于御四裔,则修武备,谨边防,来则御之,去不穷追,岂有侵暴之忧!凡此数事,常欲著书,使后世子孙以时观省,亦社稷无穷之利也。④
洪武二年,他还特意要尚书陶凯写《昭鉴录》,记录汉唐以来的藩王的事迹,来教导太子和诸王,让他们谨记前车之鉴。
在起初时,藩王虽有自己的卫士,可是却没有统兵实权,统兵的藩王只有几个有才能的镇守边防,其他的只有三支护卫军,人数极少,不对中央构成威胁,太祖其用意亦深远。
“明祖初定天下,分封诸子于各省各府,蓋仿汉、晋、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外以壮藩卫,而实无事权。其有才者,如燕、晋诸王,或统兵以镇边塞,然不为例。其分封內地者,不过设三护卫,不致有尾大不掉之患。其用意亦深远也。”⑤
太祖在设藩之前,就十分谨慎,特意做了许多安排,比如:唯列爵不治民,分藩不锡土,与周、汉制稍异焉。即给予赐爵位,但不可以管理当地民众,同时,不可以占据大量土地,所以,与周和汉的分封略有不同。
“诸王皆置相傅官属及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至一万数千,皆隶兵部。束服邸第下乘舆一等,公侯免伏拜贺,内外大臣,礼无与钧。唯列爵不治民,分藩不锡土,与周,汉制稍异焉。”⑥
甚至,太祖对藩王犯一点错误都予以斥责,还对于诸王的臣工亲自挑选,予以委任。太祖更是训导东宫官署和王府官属,要求他们要先正其身,而后好好辅佐和教导太子和诸王。可以说真是用心良苦。
三、明太祖任意放任,养虎为患,终成大祸
可惜,等藩王成人就藩不久,他自己就开始破坏这些定制。竟然命令诸王开始涉足统兵,治军之权。还增加军队的数量,更夸张的是还命令朝中大将和边关元帅由藩王统领和节制。可见,藩王的权力和实力日渐壮大,完全就是称雄一方的诸侯。甚至,命晋王棡、燕王棣率师北伐,並命颖国公傅友德率北平兵从燕王,定远侯王弼率山西兵从晋王,皆受征虏将军,受二王节制。藩王节制边防大军是常有的事,太祖钦定晋王和燕王有调兵、节制大权。边防各守将,甚至公、侯都受其调配。这个权利使得藩王势力大增。后来,燕王之所以在靖难之役中崛起,很大程度源于此。
丙子,命秦、晋、燕、吴、楚、齐诸王治兵中都。⑦
“洪武二十三年春正月,上以元故丞相耀珠鼐尔布哈等尚为边患,又诸王封国,凡並塞居者,宜令谨边防,预军务。丁卯,命晋王棡、燕王棣率师北伐,並命颖国公傅友德率北平兵从燕王,定远侯王弼率山西兵从晋王,皆受征虏将军,受二王节制。”⑧
上命晋王总宋国公冯胜等,所统河南山西马步军士出塞。胜及颖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昇、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等驰驿还京,其余将校悉听晋王节制。诏长兴侯耿炳文还京。⑨
不仅如此,太祖对诸皇子可谓优宠有佳,坏自己原先的定制,对其诸王大肆封赏。洪武九年,初定亲王岁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绢布盐茶马草各有支给。二十八年,更定亲王禄犹万石,郡王只二千石,振国将军以下,以二百石、一百石遞减。且初封时,岁禄外又有草场、滩地之赐。这样的封赏在《明太祖实录》中数次可见。
当诸王成年入封地时,一般太祖都直接派御前,羽林诸卫作为王府护卫,秦王之国,给予护卫三千七百四十八人。晋王之国,给予护卫三千二百八十一人。
对于太祖设藩,不是所有人都趋炎附势,有那么一位胆大的,他就是山西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他上书中,直击太祖的软肋,痛陈分封的弊端。大肆分封诸王,给予大量土地和城邑,甚至给予大量的优越的军事力量,这些必然会重蹈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所以,叶大声疾呼要大减其城邑、士兵、疆域。乃上书曰:“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急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诸王,蓋徵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权,则必生缺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愿陛下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减其卫兵、限其疆域、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世为屏藩,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宗社,末先于此。”⑩
太祖听后,大为恼怒,大呼要亲手刃之。这充分说明当时,有人已经看见了设藩以后,必是尾大不掉。这种呼声也传达到太祖的耳中。可是,太祖的态度十分明朗,坚持一定要分封。也正是这种做法,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叔侄大战。足见当时叶伯巨有先见之明,可惜忠言毕竟逆耳,招致杀身之祸。
参考文献
①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台湾:明和美术印刷厂,1966:999、3295
②⑤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502、501
③④⑥⑦⑧⑩夏變:《明通鉴》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57,76、57、第76、102、77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