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

2012-12-29高松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其实力、活力、应变力和创造力都是企业人的能力和精神状态的整体表现。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应是大力倡导和培育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实践证明,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优良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有无凝聚力、竞争力不可忽视的条件。在当前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中,大力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企业精神,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为实现其最佳整体优势,逐步形成、发展并为本企业职工所自觉认同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创业精神、危机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直观地看,它反映的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但一旦与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就会推进企业的生产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企业待开发的一种无形资源。一般说来,企业精神具有如下特征:
  ——时代性。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在企业的反映,它汇聚浓缩了时代的生产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体现了新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精神,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
  ——群体性。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成员的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它把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职工的岗位职责和人生追求融为一体,不但植根于企业领导的思想中,而且经过倡导、培养,为企业绝大多数职工所认可、所实践,形成为企业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继承性。企业精神不是名言警句的简单罗列,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升华而确立起来的精神成果,凝结了一个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职业理想和道德、信念、意志、作风、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和升华。企业精神能够从企业的发展轨迹中得到印证。
  ——独特性。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企业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企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管理基础和经营方式,因而企业精神也应充分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和独立意识,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正是这种鲜明的特色,它对企业才具有统帅作用,对广大职工才更具有亲切感和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实现自己社会责任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企业精神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是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内部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是造就“四有”职工队伍的需要。
  近几年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企业精神已成为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当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必须加强企业精神建设,才能建立起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使企业生存有基础,行为有准则,发展有动力,始终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育企业精神也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对外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对内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强弱,又都决定于企业的主体——职工积极性的高低。企业精神把共同理想、企业目标、职业道德融为一体,把经营宗旨、个人追求、行为准则集于一身,把职工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感、共同命运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调动、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企业活力源泉之所在。培育企业精神,还为我们开辟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生产经营是企业的基本行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一直是企业各级组织在改革中着力探索的问题。二是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恰恰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培育企业精神可以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的“两张皮”现象,从精神追求和个人物质利益两个方面,引导职工向既定方向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并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由于企业精神是经过企业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当其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后,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调节职工心理和行为,起到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激励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中,企业各级组织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和工会,有着重要责任。企业领导者是倡导企业精神的主要组织者,对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先导作用。企业工会拥有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在组织职工实现企业走向市场的目标中,负有对企业这一宝贵“资源”作最大挖掘的重任。因此,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努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企业竞争力,工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企业转换机制、大步走向市场的今天,企业领导和各级工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作为围绕中心、发扬特色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认真抓好。
  要充分认识培育企业精神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培育企业精神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自我完善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企业领导者和工会组织应自觉地把培育企业精神渗透、体现在企业各项工作中,以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作为培育企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气力,常抓不懈。
  要努力提高企业成员的素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又取决于人的意识、观念和素质。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企业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带头实践者,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行为直接影响着职工的思想作风、情绪和文化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精神的感召力,只有掌握创立企业精神的基本方法,确立完善的思想宗旨、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等,才能保证把企业精神真正地融入职工的血液之中;另一方面,要把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生产技术素质作为培育企业精神的关键环节来抓,只有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才能培育出真正发挥激励、鼓舞和引导作用的企业精神,并使之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企业精神产生于具体的企业。因此,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个性。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企业精神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使之与企业目标更为贴近,更具实效性。企业精神既要体现先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要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绝大多数职工所欢迎,体现绝大多数职工的意志。有的企业有意识地发动职工群众,讨论总结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因素,让群众自己认识和挖掘集体精神财富,把讨论的过程作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群体意识升华的过程。这样提炼的企业精神是有生命力的。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构筑既体现本企业特性,又为绝大多数职工所接受的企业精神。相反,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像移植树木那样,把其它企业的精神连根移来,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形而上学的做法。
  要切实尊重和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对职工关心、尊重,是职工产生献身精神的主要动力,而献身精神正是企业精神的强大支柱。在企业走向市场后,职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程度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企业里要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的指导方针,通过落实企业职代会各项职权,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赋予职工主人翁权利,形成一种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的融洽环境和民主气氛,使职工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忘我的劳动和工作,推动企业改革和生产发展。
  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精神作为一种企业范围的意识现象,具有时代性、民主性和效能性,它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行为才能发生作用,而合理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又来源于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所以,改变不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其日趋科学化、合理化,企业精神才会形成、发展并发挥威力。
  要给职工实际利益。市场经济既给企业机遇,又给企业带来压力,有助于企业和职工树立效益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并成为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利益的结合过程是职工摒弃那些阻碍改革的旧思想、旧观念,代之以适应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如前所述,职工群众是培育企业精神的主体,没有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培育企业精神只能是句空话。而吸引职工的广泛参与、调动职工积极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给职工群众以实际利益,增强职工与企业的“归宿”感。因此,要以发掘、激励人的积极性为基点,不断满足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要教育职工发扬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把个人得失与企业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自觉地弘扬企业精神,发挥主人翁作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华阳河农场一场)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