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的特点浅析
2012-12-29涂晶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每年“两会”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历年来都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就我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国际问题发布新闻和阐述立场,还是塑造我国形象的重要平台。本文着重分析了杨洁篪外长今年“两会”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的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杨洁篪 两会 新闻发布会
今年的两会是我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这一背景下召开的,而2012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迎来大考的重要一年,因此受到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今年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达3000余人,与去年大致持平,外国记者近900人。报道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其中本次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以其独特的言语风格,成为中外媒体新闻报道的焦点。
概而言之,杨洁篪外长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主动性: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到“焦点”的南海问题
“两会”历年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一年一度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更是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杨洁篪外长在说明中国外交政策和处理某些国际热点问题上,显得比较主动、积极。
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出的“如何评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将如何处理和解决同一些周边国家存在的争议?”问题时,杨洁篪外长首先总的阐述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趋势是发展的,是好的,充满着各种积极因素。
其次,他还从中国一直奉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入手,主动说明我国同其他亚洲国家互利合作,通过中国和绝大多数的亚洲国家进行高层互访,特别用东盟国家的高层访问作为例子,表明以此加深高层交往的“密”。再者,就是利用双方利益融合的“深”,相互协作的“多”和人文交流的“亲”,使得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在处理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保持对话,促进进一步发展。
而在说明和周边一些国家围绕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杨洁篪外长主动提及目前相对焦点集中的南海问题。他说到,“中方一贯主张以事实为基础。根据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南海的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提到和东盟国家达成一致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
这样对于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上的回答,体现出杨洁篪外长庄严不失活力,主动不失威信的外交风范,很好地为中国树立一个和平外交的大国形象。
新鲜性:“喇叭论”巧妙先“声”夺人
如果说在本次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相信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外国媒体,都会给出一个同样的答案——杨洁篪“喇叭论”。“喇叭论”是杨洁篪外长就中国周边外交做出的表态,“这个世界是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但我始终认为,数字比喇叭重要。”
会上的记者听到杨洁篪部长提出这番有趣的言论后,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并将“喇叭论”作为3月6日两会报道的重要头条。其实,这个“喇叭”暗喻着话语权,杨洁篪外长巧妙地运用这个比喻,指出当今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存在的质疑与威胁的言论,某些国家更多的是依靠自身话语权的强势,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宣传,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忽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声音。
然而,杨洁篪外长提出“喇叭论”这个观点,不仅是新鲜、适时的,更是表明中国借由两会这个国际话语平台,向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说明,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争夺话语权,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形势中,真正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是以美国、欧洲大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似乎“操控”着国际舆论,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掌握好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如与叙利亚相关的中东局势,欧美国家透过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出武力干涉叙利亚内政的言语号召,除了中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反对武力干涉他国内政,支持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与问题,国际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支持欧美武力干涉。①很显然,这就是“喇叭大”的国家影响着“喇叭小”的甚至“没有喇叭”国家的话语权。而深层次的背景显然是,当前国际传播的不平等,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所以,杨洁篪外长通过这个“喇叭论”不仅是说明目前国际话语权掌控的形势,更是表达在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时,中国依靠自身的综合实力说话,并保持自己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际问题和事务,实现世界共同繁荣的目标。这是杨洁篪外长言语表达的坚持,也是作为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处理上不可逾越的底线。
原则性:中国不“妄自菲薄”,也不“好为人师”
在这次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杨洁篪外长回答了中外记者11个问题,用了29次“关系”阐释中国外交,提到40次“伙伴”。其中,中美、中日关系提到8次,中俄关系则是4次,其余还有中印关系、中欧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②不难发现,杨洁篪外长通过言语间的温和,表明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一贯坚持和平外交的战略,与邻友好,以邻为伴。
特别是在面对外国记者相对敏感、难以应对的提问时,杨洁篪外长坚守中国外交的立场与原则,以一种温和、委婉的态度,阐明中国外交战略的取向——不“妄自菲薄”,也不“好为人师”。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就中美关系发展问题,向外长提问“中国是否将美国把战略中心转向亚洲看作是对中国构成威胁?如果是的话,中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反制措施来对抗美国的这种威胁?另外,考虑到中美两国在伊朗、叙利亚以及许多其他问题上存在的紧张态势,两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加深互信?”
杨洁篪外长很快将记者对于中美关系敏感的提问进行了划分,他说:“这位先生提到了一些具体问题,我会回答你的问题,同时我认为有必要先就中美关系的总体情况阐述一些看法。”这是杨洁篪外长掌控新闻发布会主场权的表现,不让这有争议性甚至别有用心的问题成为媒体炒作的枪把,而是就中美关系总体形势和具体表现,以一种刚柔并济的基调进行细致地说明。其中,在提到的叙利亚问题处理上,杨洁篪外长更多的是用现在两国之间存在的经贸往来、友好访问活动以及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与中东地区关系处理的原则,表明中国通过合作、对话解决国际问题的立场。
其实,杨洁篪外长这样的说法,是对不断变化的中美关系进行的表态。一方面,两国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伙伴,中美发展的总势头是向前的;另一方面,对于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西藏问题,美国要恪守承诺,保持尊重。显然,杨洁篪外长留有余地的回答,显示了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立场,也做到了有礼有节。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到作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最高发言人,杨洁篪外长在阐释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上的风格和特点。不管是面对关于中国外交工作的总结发言,还是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或是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对话合作,杨洁篪外长都能够坚守中国外交立场,做到有的放矢,进而通过新闻发布会,说明10年来中国外交取得的发展,传递给世界中国是个负责任大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①《杨洁篪提出“喇叭论”有何深意》,中国网,http://forum.china.com.cn/f-
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64538
②马浩亮,《国际关系绵里藏针》,大公网,http://www.takungpao.com/news/
china/2012-03-07/1082784.html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