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看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2012-12-29齐静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2011年11月8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则新闻《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国内多家媒体对此转载并加以报道,短时间内引起舆论哗然,因该报道引发的社会对媒体职业精神的质疑并没有结束。笔者认为,媒体有必要以此为契机,对新闻采访及报道方式加以规范,切实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关键词】《南方都市报》 新闻专业主义 消解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美国,随着报业实践的不断推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逐渐形成。自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的出现,专业主义逐步发展成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高峰时期。
  2、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任何新闻的选择都无法避免新闻从业者的个人主观倾向。郭镇之认为“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
  黄旦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指,第一,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在性质上,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第三,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第四,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第五,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
  对此,陆晔、潘忠党列举了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第二,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第三,他们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第四,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第五,他们受制于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末才进入我国学术界视野当中。在中国大陆地区,南方报业集团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上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在舆论监督、深度调查报道等方面的表现赢得了学界和业界的赞扬。但是,作为一家都市报,南都的表现又呈现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现象。
  二、《南方都市报》对“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新闻报道手法
  2011年11月8日,南都首先刊发该新闻报道,随后经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一时间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其中,南都8日、9日对该新闻的报道情况,如表1。
  1、报道方式
  (1)标题设置。在标题制作上,可看出南都明显的立场倾向性。如8日的主标题中“忍辱”二字的使用。9日则较客观中立,简要介绍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没有形容词、副词等的修饰。
  (2)刊载版面。8日报道刊载于AA07“重点”版,除了左右下角的两则广告,该报道占据了其余版面。南都“重点”版最初设计目的是在新闻导读之外把最重要的新闻以最强势的方法加以表现,任务就在于及时出击,提供最重大的、可读性最强的新闻。
  9日的报道,刊载于AA10城事版,占据半版的版面,同时配发两幅图片。从刊载版面以及变化情况也可看出南都对该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程度。
  (3)版面编排。8日,该篇4600余字数的报道,同时配发有三幅大图。并且,截至11月9日10时30分,南都数字版该新闻浏览量高达239981次。
  9日编排形式更甚,版头位置设有“联防队员 入室强奸”八个大字另加一幅照片,形式非常醒目,夺人眼球。在其数字版上,更是配有十多幅高清大图,其中所有照片均未做任何技术性处理。
  (4)新闻内容。在文中多次出现诸如“搂抱”“乱摸”“淫荡的呻吟声”“床的晃动声”等词语以及大量带有预设立场的形容词,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倾向性。这以该报道末尾南都记者与受害人丈夫的“对话”部分最为典型。该记者“你太懦弱了”等富有引导性的采访对话更是让“我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这句话成为后来某些报纸引用的特大号通栏标题。
  在对消息源的采用上,始终没有出现该联防队员的声音。并且,在8日的报道中,该名联防队员的名字也未经过化名等处理。在9日或之后的报道中才有所改动。并且,在报道中,受害人的年龄也不统一(8日报道中称29岁,9日及之后的报道中均为30岁)。
  盖伊·塔奇曼认为,“新闻记者的报道不仅仅必须是真实的,而且也必须是公正的。无论是为了向公众提供信息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公信力,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平衡新闻人物的观点,并权衡依据,努力达到对事实的一种公正报道。”
  张志安曾在其新浪微博中评论“被批评者拥有平等的回应权利,这本是言论自由的最基本原则;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看,保障被批评者的权利也是基本的职业伦理。唯此,才有可能‘真相’。”
  2、叙事方式
  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中指出,新闻叙事模式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例如,叙述一般都是过去时,标题都是现在时。段落都很短,一般是一到三个句子。另外,词语的顺序也和口语的表达有所区别。细看南都的报道,表现确实如此。报道中,除了“对话”部分一问一答以外,全篇一共有50个自然段,平均每段字数在77字左右,仅有少数几个段落字数超过100字。每段一般都是一到三句话。对细节的描述以及类似于“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在南都的社会新闻报道中并不罕见。
  三、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1、选择什么作为新闻
  迈克尔·舒德森在《媒介社会学》中提到,新闻界的问题是专业主义。新闻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特例,而非正常单位内的规则、事件和行动。因为,冲突、暴力、恐惧以及社会与道德失序的幻想都满足了新闻记者搜寻的新闻特征,都有着巨大的市场卖点。
  张志安也曾评论过,南都的报道,迅速进入受众的视野中进而引起轩然大波。新闻记者在建构现实,但是在媒体伦理、媒体报道方式方面并没有进步。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有新闻价值,应该采取何种报道方式,客观的理想标准是不能实现的。
  2、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
  陆晔、潘忠党认为,新闻从业者建构专业主义话语的历史场景,由于不同的传统和推拉力量约束、促成、选择并固化各种不同的新闻实践,专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实践中必然出现碎片和局域的呈现。
  赵月枝还曾评论,国内被认为专业性程度比较高的南都等报纸在不同的报道中会调用不同的专业主义宣称。因此,更有意义的是对客观性宣称及其实践的多面性进行历史的和社会的分析,并进一步对相关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和意识形态批评,从中解释一个转型社会已经或正在形成的话语权体系。
  四、都市报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措施
  笔者认为,国内的都市报可以从南都该个案中获得启示,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有待新闻从业者真实、全面、客观的一以贯之。
  1、忌取社会新闻报道上的“生猛”取向
  当今都市报容易在新闻选择以及报道方式上产生媚俗倾向。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切忌勿把性、星、腥等社会突发新闻刻意夸张报道。
  2、注意平衡公众的知情权与当事人的隐私
  对该事件的报道,很少有媒体能做到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这也是后来南都受起诉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3、严肃法制及案件题材的报道态度
  要坚持正确导向,不要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避免一些不健康的大篇幅的细节描写。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归属以及新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介组织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广度及深度,应该注意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基层的消解。从新闻从业者到媒介组织管理者都应该坚持公众服务至上的原则,对事实的真相负责。
  结语
  “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南都作为国内著名的都市类报纸,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上引人瞩目。同时有一些社会新闻在选取、报道方式以及制作上呈现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现象。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要想改善媒介整体的职业素质,离不开各方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通过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等举措,尽量建立起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实现为公众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
  ②[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 著,沈荟、周雨 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③[美]盖伊·塔奇曼 著,麻争旗、刘笑盈、徐扬 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2、156
  ④[美]迈克尔·舒德森 著,徐桂权 译:《新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59、68
  ⑤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⑥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2002(4)
  ⑦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1995—2005年》[D],上海:复旦大学,2006
  ⑧洪兵,《转型社会中的新闻生产——〈南方周末〉个案研究1983-2001年》[D],上海:复旦大学,2004
  (作者: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