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12-12-29刘芳男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电视纪录片记载着文化的变迁,是用来宣扬、展示、传承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最佳的节目形式。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让我们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世界的机会,也因此架起了人类沟通与交流的桥梁。笔者结合全球化热点趋势,分析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制播分离
  
  随着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电视纪录片的强大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被国际各大商业电视机构所挖掘,他们不遗余力地制作并向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市场投放收视率高的纪录片。当下,国外的一些纪录片频道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国内众多电视台在引进节目时,它们也成为了首选。
  在海外纪录片不断冲击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国如何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加大优秀纪录片的创作,突出民族文化意识,并将之推向国际市场,增强中国纪录片在全球的有效传播已经刻不容缓。
  一、跨文化传播的含义与意义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与传者在各种领域和层次上的符号性信息沟通活动,主要分为跨民族、语族、种族和国家等传播类型。为了达到增进了解、相互适应、进而消除文化差异的传播效果,它会将某些策略和技巧运用其中。
  本文中所指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电视媒体介质进行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而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指中国纪录片在不同国家民族进行传播。
  电视纪录片记载着文化的变迁,是用来宣扬、展示、传承各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最佳节目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传播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化的传输也己经成为一种产业。
  纪录片是民族、国家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不同民族、种群间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风俗习惯以及时空观念等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事物的理解也非常不同。纪录片因其影像具有纪实性等特点,在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前提下,能够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也因此架起了人类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它之所以更具说服力,就在于可以跨越语言与文字的障碍,用真实的、影像化的手段来传播。
  纪录片因其注重人本,更接近人类学和民俗学,向观众传达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体悟。纪录片的主体往往趋近于更深层更永恒的东西,生死爱恨、善恶、生存与抗争等等,强调人文主义内涵。也正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共性,才可以轻松地在国家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①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1、明确中国纪录片的定义。中国纪录片的定义是什么?是在中国制作的纪录片,还是制作有关中国题材的纪录片?笔者觉得应该是由中国人制作的纪录片,而不只是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今天BBC、Di-
  scovery可以拍很多跨文化,跨国家、跨地域的纪录片,这也是中国可以做的。讲跨文化传播的时候,其实纪录片的优势就来自于此,它在这些领域里是没有文化障碍的。Discovery今天在全世界是一个发行最广的频道,虽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背景,但很多国家都接受它,就是因为它播的很多节目其实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不同于好莱坞的电影或者一些戏剧,有很多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见得所有的市场都愿意接受,但是在纪录片上,在知识上,是没有国界的,这是纪录片一个很大的优势。②
  2、求同存异,题材跨国。1989年,日本NHK曾和中国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长城的纪录片,双方的前期拍摄几乎无异,得到的素材也没多大差别,但奇怪的是最后出品的片子却迥然不同。
  日方的纪录片探讨了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而中方的《望长城》则是在挖掘与长城有关的历史问题。两部片子在两国的国内都受到了好评,但当它们被拿到国际市场上的时候,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回应。日本出品的《万里长城》销售一空,中国的《望长城》原封未动。
  究其原因,当两部影片均以外来文化的身份被拿到国际市场上的时候,两者面对的文化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长城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没有跨文化,而对于日本观众来说却是跨文化的。这就使得日本观众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国家观众是一致的,即均以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不了解的长城,所以能达到一个普遍的共识。
  正是文化理解度的不同拉大了这种差距。中方在拍摄的时候,重点全部放在了反映长城的历史上面,并且加入了很多的历史典故。这样复杂的文化背景让国外观众根本不明白纪录片在说什么。除非是对中国有所了解或有强烈的兴趣的观众,否则是很难看懂的。而日方显然抓住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求同存异。
  文化差异的问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可避免,然而,在纪录片中不同的表现程度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适当的差异会引发观众的好奇,增加悬念,让传播得以顺利进行。但凡事有个“度”,太大的差异会让接受者产生困惑,一旦“传—受”过程无法继续下去,传播活动也只得被迫中断。
  题材的跨国性也很重要,投资方是看回报的,如果能做一个跨文化的片子,这个主题拍出来以后,全世界都会喜欢,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投资的兴趣就很浓。所以,选题也是文化传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就要把这种跨文化的障碍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有效地传播出去,否则别人无法接受。
  3、关注边缘,去中心化。近些年来,我国创作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纪录片大多被记录对象在地域上都处于边缘地带,这类片子也比较容易获得国际舞台的青睐。这样“去中心化”的记录方式,能够促进全球范围内跨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边缘题材的纪录片抛弃了以往纪录片主流的、中心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身处边缘的个体和人群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尤其是在世界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联系日趋紧密,边缘人群逐渐向中心迁移。如我国在国际获奖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颖州的孩子》,均是以关爱艾滋病患者这一边缘人群为主题。虽然会面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但我们可以从观察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中发现自然与人之间的联结,从中反观当下都市生活。
  但目前边缘纪录片大多局限于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陷入了误区,其实边缘纪录片更应成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载体和媒介。只有抱着对人类文化作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作,这样的纪录片才真正属于全人类,才能真正反映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全球文化的平等交流和自由流动。③
  4、制播分离。频道制播分离,制作的独立是关键。电视台还可以制作很多新闻类的纪录片,因为这类纪录片,电视台有它的优势,但是有一些专业的纪录片,自然、宇宙、科学,像这些很教育性的纪录片,可以让专业的公司来制作。而且专业的制作公司,它的整个投资有不同的回报方式,不仅仅是卖纪录片本身,还可以卖给频道,可以印书,可以提供给新媒体。制作公司是要盈利的,它为了能够做出的东西在市场上被接受并卖得好,必须要考虑到所有影响到市场的因素。这可能也是未来中国纪录片发展所需要采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5、预售降风险,分版增市场。预售,就是把纪录片通过一个好的点子或者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把创意先卖掉,先去提案,然后卖给相关市场或者相关的平台或者是相关的发行公司,拿到钱以后再来做片子,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险。
  发行上可以采取分版的措施,因为很多纪录片受到文化差异或者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版本是全世界通用的。做一个节目需要市场扩大,收益增加,唯一的方法就是分版。做一版中国人看的,同时做一版外国人看得懂的,这也是一个趋势。
  如何利用全球化趋势,利用资讯科技飞速的革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把纪录片发行到全世界,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过不同媒体广告,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影响力,看到节目的价值?关键抓住五点:第一点是这个纪录片是否很有趣,第二点是纪录片是否有价值和信息,第三点,是否对观众有重大的启发价值,第四点,是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第五点,是否有最新的最一流的技术制作和剪辑包装。④
  在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的当今,各国文化间的矛盾与交融在所难免,要想在这样的局面中做出真正影响世界的纪录片,就必须充分利用纪录片的真实、情感等特性来反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出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①③姚文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②④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官网,《论中国纪录片与跨文化传播》[R].北京: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09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