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三次全国哀悼日态度转变的原因探讨

2012-12-29张娇熊程夏冰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8·7舟曲泥石流,三次大的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创伤,中国政府秉持“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设立了三次全国哀悼日。国民在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当日爆发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然而却在舟曲泥石流全国哀悼日当日表现出些许冷漠。同样是重大自然灾害,同样是政府倡导的全国哀悼日,国民前后态度反差为何如此之大?本文主要以武汉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在详实的数据支持下尝试对大学生全国哀悼日态度转变的原因做出解释。
  【关键词】大学生 全国哀悼日 态度 社会心理
  
  一、三次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以及民众反应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破坏力之大举国震惊,全球关注。在公布全国哀悼日之前,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于5月16日公开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全国人民对这次地震灾害中的罹难者、在救灾中的牺牲者的哀思,并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万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三天后中国政府顺应民意,为汶川地震遇难的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这是我国政府为普通民众设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哀悼日,我国民众对于哀悼日的设立表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支持。《洛杉矶时报》将之称之为“越来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向民众提供精神安慰和国家支持”。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我国政府参照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于两次灾难后不久分别设立了玉树地震全国哀悼日和舟曲泥石流全国哀悼日。
  根据网友so晨在百度的全国哀悼日贴吧发起的对三次哀悼日的态度调查显示:总共1182名网友投票,“三次都有认真哀悼”有37人,比例为3.7%;“第一次很心痛,第二次也有点,第三次就反感”,投票人数为1002人,百分比为84.7%;“三次都很反感”有143人,所占百分比为12%。①网友纷纷跟贴表示,“第一次汶川地震哀悼日流泪了,第二次玉树地震哀悼日沉默了,第三次舟曲泥石流哀悼日无语了”。网上的调查结果到底具有多大的可信度,我们不得而知,但84.7%这样的比例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的态度转变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而如果这样的转变确实存在,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众态度的转变?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同样是经过电视媒体的报道,网友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又如何解释?
  二、武汉大学生对三次全国哀悼日的态度调查结果
  1、调查说明
  为进一步了解民众对三次全国哀悼日的态度,分析态度转变的原因,笔者所在的调查小组通过严格的抽样,选取了武汉地区包括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青年职业学院等14所院校的900余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为我们较好的完成科学调查提供了便利;同时他们勇于发表对于不同事物的见解,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以及独立判断意识,不容易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具有较好的说服力。武汉有高等院校85所,在校学生数111.04万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一,因此选取武汉所在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调查结果
  对于三次全国哀悼日态度变化的调查,我们主要分为对三次哀悼日的了解、参与、捐款、支持度等方面;此外,我们还对影响大学生态度变化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合理性进行了调查,部分调查结果摘录如下:
  (1)对三次全国哀悼日的关注程度
  调查对象对汶川地震哀悼日、玉树地震哀悼日、舟曲泥石流哀悼日关注程度依次是:92.8%、73.6%、60.2%。
  (2)三次全国哀悼日的“三分钟默哀”参与情况
  (3)捐款的参与情况
  调查对象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哀悼日活动捐款的百分比依次是:82.8%、39.3%、16.2%。
  (4)对三次全国哀悼日的支持程度
  调查对象对于三次全国哀悼日的支持度依次是:汶川地震哀悼日95.4%,玉树地震哀悼日88.6%,舟曲泥石流哀悼日85.9%。
  (5)对三次全国哀悼日的态度变化情况
  对于三次全国哀悼日活动的态度变化情况,5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态度有变化。
  (6)引发态度变化的三个因素
  1、第一重要因素(见图1)
  前三位依次是灾害本身的强烈程度(62.7%)、设立全国哀悼日的频率(12.1%)、媒体的报道(8.8%)。
  2、第二重要因素
  影响调查对象态度转变的第二重要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媒体的报道(29.6%)、与自己的相关程度(19%)、灾害本身的强烈程度(14%)。
  3、第三重要因素
  影响调查对象态度转变的第三重要因素前三位分别是:周围人的态度(27.3%)、媒体的报道(22.7%)、政策规定(13.1%)。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总体程度上,大家对汶川地震哀悼日、玉树地震哀悼日以及舟曲泥石流哀悼日持支持态度,但支持的程度仍然有细微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参与“三分钟默哀”以及捐款的人数逐渐递减,对哀悼日的关注程度依次降低。其次,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于三次全国哀悼日态度发生了转变。调查发现,灾害本身的强烈程度,媒体的报道、哀悼日的设立频率以及周围人的参与成为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政策的强制规定以及与自己的相关程度等都是引发大家对三次全国哀悼日态度变化的因素。
  三、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所反映的群体社会心理
  1、灾难的严重程度递减所引发的“麻木心理”
  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对哀悼日的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灾难的严重程度。灾难的严重程度作为一个刺激因子作用于大家的认知,从而成为引发大家对哀悼日的态度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效应,是指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也就是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所带来的心理感受,被称为贝勃定律,也被称为“心理麻木效应”。②显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三次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属于依次减弱型:汶川地震,里氏8.0级,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的震感,重灾区面积达到6.5万平方公里,严重受灾的县区达到44个,受灾乡镇1061个,人口大约2000万人,直接受灾人数1000多万,死亡人数达69227人,经济损失8452亿元;③玉树地震,里氏7.1级,受灾区域主要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称多县、四川甘孜州,死亡人数2600多人;④舟曲泥石流,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遇难1456人,失踪309人。⑤在大家经历了令人非常悲痛的汶川地震之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的灾害无疑就是在大刺激之后经历了的小刺激,尽管这两次灾害仍然很严重,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因此,大家对灾害的严重程度的直观感受决定了大家对三次哀悼日的态度。
  2、媒体的报道以及政策规定下所产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并与之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倾向。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任务,在信息沟通、提供娱乐、提供知识的同时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在对国家哀悼日及灾难中,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而且几乎每个媒体都不例外。报纸和网络媒体基本上都统一采用了黑白颜色以示悼念,电视的各个频道基本上都转播或者报道了有关哀悼日的相关新闻,让受众明显的感知到其中的宣传意图,大家更容易形成与之相对立的情绪,即“逆反心理”,成为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之一。
  
  3、短时期内过度频繁设立的“抵触心理”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三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集中在2008到2010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尤其是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都集中在2010年,时间间隔不到半年。三次国家哀悼日短时间内的设立难免对群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少调查对象都对后两次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产生抵触心理。
  4、周围人的意见所引发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随大流,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网络时代,虽然大家更倾向于公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起作用。毕竟个体存在于群体中,个体如果想要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遭人讨厌、嫌弃,就会参照周围的情况行事,遵从群体的意愿,态度和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因此,在对待全国哀悼日的态度上,个人的态度在某些层面会与自己身边的人相关,甚至受到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或者网络舆论的影响。
  5、与自己相关程度不大的“冷漠心理”
  冷漠,它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特征,更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心理表现,是指人们对于事件的反应麻木,不予关注,也不予帮助的心理状态。中国的传统俗语里,有这样一句俗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它的生动写照。而“冷漠”这种现象却不仅仅发生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在时下被认为是热点甚至是焦点的中,它也同样存在。根据调查显示,在影响态度变化的第二重要的因素的选择上,“与自己相关程度不大”占据的百分比为19%,尽管比例不是很大,但是所反映的事实却不容忽视,那就是集体的冷漠心理。
  全国哀悼日的设立是体现政府对于逝去生命的尊重,唤起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短时间内的连续灾害等非主观因素虽然是影响民众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媒体报道的重复,政策制定的强制性等原因使得民众丧失了参与热情。因此,全国哀悼日的设立要既不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又能起到寄托哀思,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从三次全国哀悼日的民众反映比较其心理变化并解析影响因素——以武汉大学生为例》结项论文编号:101051137】
  
  参考文献
  ①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860685535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0186.htm
  ③光明网,《汶川大地震直接损失8451亿》,http://www.gmw.cn/content/
  2008-09/05/content_832960.htm
  ④中央政府门户网站,《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监测和灾害损失调查情况》,http://www.gov.cn/gzdt/2010-04
  /18/content_1585356.htm
  ⑤北方网,《舟曲遇难遗体搜寻结束 1456人遇难309人失踪》,http://news.
  enorth.com.cn/system/2010/08/27/00
  4971940.shtml
  (作者:均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08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