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
2012-12-29杨柳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新闻报道框架分析有利于解构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的思考与处理方式,从而体现出媒体的报道理念。本文以国内重要报纸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从时间与频率、文章体裁、文章主题和报道视角四个方面来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总体呈现了关注事件进展和中立等特点,但是也暴露了在报道此类国际事件时缺乏深度的特点。
【关键词】框架理论 占领华尔街 国内报纸
一、框架理论起源和内涵
1974年,社会学家戈夫曼出版《框架分析》一书,使得“框架”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而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标签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在他看来,框架并非是有意被制作出来,而是无意识地贯穿于个人的社会经验之中,换言之,框架是个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①。
吉特林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义: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同戈夫曼的定义相比,吉特林的定义更加明确了个人在形成框架的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迄今框架研究的最重要学者甘姆森,进一步把框架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指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②。
二、框架理论在传播内容研究中的应用
框架概念主要在三个社会科学领域内被使用:管理和组织研究、社会运动研究以及大众媒体研究。组织研究偏重于框架概念的心理学含义,社会运动研究偏重于社会学含义,在媒体研究领域内,这两个含义都有所体现,框架概念通常在两个意义上被使用,“一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处理信息的新闻框架,另一个是作为新闻文本特征的新闻框架”。
1993年,埃特曼总结传播学视野之下的框架是一个“分散的概念”,框架研究是一个“破碎的范式”。邵弗勒将框架研究分成相关联的四个领域:1、框架建立,即在各种社会压力之下,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2、框架设置,即媒体框架如何影响了受众框架;3、个人层面的框选效果,即受众框架如何影响了受众的态度和行为;4、将记者视为受众中的一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怎样影响了建立框架时所使用的策略③。
进一步将各类型的框架研究区分为三种研究典范:认知论典范、批判典范与建构典范④。从“认知论典范”出发的框架研究,主要是了解框架如何改变个人的“思路”;从“批判典范”出发的框架研究,声称框架是经由新闻制作中的例行程式所产生,记者借由政治与经济精英所持有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框架,来传达议题或事件的相关讯息;从“建构论典范”出发的框架研究,认为记者是资讯的加工者,政治性的资助赞助者,制造出“诠释包裹”以反映与补充主题的“议题文化”。
三、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
1、研究对象与样本采集
从2011年9月17日起,纽约爆发了一场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民众抗议活动,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
本文以国内重要报纸为研究对象,从框架理论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这里的“国内重要报纸”是中国知网的“国内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所界定和收纳的报纸,该库是收录了2000年以来中国国内重要报纸刊载的学术性、资料性文献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笔者在中国知网的该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占领华尔街”,截止2011年12月18日,共搜索到了84篇关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新闻报道,并作为研究样本。
2、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报纸种类。笔者对这84篇文章的来源报纸做了简单的区分,首先依据报纸主管级别将全国中央级单位主管主办报纸和省、直辖市党报(包括它们所有的旗下报纸)划分出来归为一类,共计有32篇文章,其它报纸按照内容特征化为三类,即:一般财经类报纸,29篇;一般综合类报纸,12篇;其它,11篇。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对于这个国际性的与经济相关的运动,全国中央级单位主管主办报纸和省、直辖市党报和财经类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表现出较为关注的态度。见表1:
(2)时间与频率。此次“占领华尔街”运动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爆发于2011年9月17日,2011年10月8日进入高潮期,2011年11月15日被清场。在这84篇文章中,发表于9月的文章只有2篇,10月1日到10月8日之间有4篇,10月8日到11月15日期间有74篇,11月15日之后有4篇。这些数据显示,在运动的9月的开始期国内重要报纸很少关注这项运动,直到10月8日“占领华尔街”开始席卷全球时,国内报纸才开始广泛报道这一运动,显示国内重要报纸是根据事件的显著性来报道这一运动的。
(3)文章体裁。按照中国新闻文章体裁分类标准,笔者对这84篇文章的体裁进行了统计,其中,消息,20篇;特写,4篇;深度报道,16 篇;评论,44篇。因此,报道类文章有40篇,评论类44篇,报道与评论基本持平,说明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既注重报道,也注重挖掘各方人士的评论。
(4)文章主题。根据这84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将它们的主题分为十类:进展(22篇)、参与者声音(4篇)、草根民主(6篇)、暴露了美国存在的问题(13篇)、对美国影响(16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7篇)、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4篇)、国际反思(6篇)、对我国的启示(3篇)和其它(3篇)。通过分析发现,主题主要集中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进展和该运动对美国的影响,其次是该运动暴露了美国存在的问题;其它主题的篇数差异不大。从关注的主题可以看出,国内重要报纸注重事件的进展和事件对美国的影响,这一趋势也决定了文章视角大多是采取中立的态度。
(5)文章视角。按照文章标题以及文章的主要视角,笔者从正面、负面和中立三个方面对这84篇文章的视角进行了分类。发现,中立视角的文章最多,有63篇,负面视角有18篇。分析文本发现,这18篇负面视角的文章主要是集中于运动暴露了美国诸多的深层次问题这一主题,而正面视角的3篇文章主要是关于该运动展现了草根民主精神这一主题。
结语
国内重要报纸在“占领华尔街”运动报道中存在较为平衡的框架,总体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国内重要报纸对这一运动的重视度是依据运动的显著性变化而变化的,客观报道与评论相结合,文章主题主要集中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进展和该运动对美国的影响;其次是该运动暴露了美国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视角大多是出于中立的态度。“占领华尔街”运动将美国政治分裂、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大等深刻社会问题已经凸显在世人面前,矛头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以及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但是国内重要报纸在报道时并未紧抓这些“负面”点,关注最多的是运动的进展和该运动对美国的影响,把运动暴露了美国存在的问题这一主题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报道性文章也稍多于评论性文章,总体视角也是事实与观点结合的中立态度。
总体的中立态度也侧面凸显出国内重要报纸在报道“占领华尔街”这类国际事件时被动的状态。国内重要报纸在报道“占领华尔街”运动关注最多的是运动的进展和该运动对美国的影响这两个相对浅层次的主题,缺乏对运动背后的意义的主动挖掘,关于参与者声音、草根民主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着一些主题的文章较少,缺乏深度,也反映了我国重要报纸在报道国际事件时在国际传播中处于弱势的事实。
参考文献
①③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3-315
②王培培,《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青年记者》,2009(7)
④赵洪浪,《框架理论下我们房屋拆迁报道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
(作者: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