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全媒体记者培养问题的思考

2012-12-29陈红林玲欧健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全媒体这一概念近来广泛被业界使用,它也成为了业界的关键词之一。新闻的传播者应该如何改变才能使自己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以此来赢得受众?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全媒体记者培养方式逐渐付诸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取得了成功和效果的。但是我们也会在这些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面对全媒体记者培养的热潮,我们是否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针对问题探讨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合理观念,这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记者 全媒体思维
  
  一、全媒体时代的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尝试
  全媒体记者又称“全能记者”、“背包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复合型记者”等。它是指在了解各种传播载体、传播规律、传播知识、传播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创造性传播活动的传播人员。从全媒体记者的概念来看,它对记者提出了比传统媒体时代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这一观念已经指导着新闻业在做各种尝试和转变,或者说是新闻业为谋求更好的发展而进行的全媒体记者培养的主动选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媒体记者培养的趋势。
  先看看几个典型新闻单位的业务形态: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下的网站首页设置了专门的“全媒体频道”;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网站的湖南在线,以“全媒体播报平台”方式发布滚动新闻。无论是“全媒体频道”还是“全媒体播报平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新闻来源必须依靠报业集团记者每天24小时不断地提供素材。
  在新闻单位的机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实例:广州日报成立了24小时滚动新闻部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采编中心”;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建立的“全媒体记者”、“视频全媒体记者”等等。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大型的媒体集团面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冲击,都在做相应的应对和改变。除了在基础设施和条件上,更重要的是对新闻从业者也在做培养方面的改变,毕竟传播者才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所在。因此,全媒体时代有意识地培养全媒体记者是大势所趋。
  二、目前全媒体记者培养的误区
  人们很容易把全媒体记者简单地看做是各种功能的组合体。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印象,笔者认为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因为把全媒体当做是各种媒介的融合,所以也理所当然的把全媒体记者当做是各种传播技能的融合体。事实上,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新闻报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综合体现,新媒体记者也不仅仅是会使用笔记本、相机、摄像机等各种装备,会采、写、编、录等各种技能。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阐明这个误区:
  1、全媒体记者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全”
  世界上最早设立媒介融合课程的院校之一密苏里新闻学院,该学院的迈克·麦金教授认为,没有人能把每件事情做好。试想在新闻现场,要求一个记者在进行文字采访的同时抓住要点进行相关记录、在摄影中抓住完美瞬间进行构图、在摄像中准确调整机位和景别、在出镜中还要表现良好等等,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
  2、媒介融合并不一定要全才的记者
  既然全才我们不易得到,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就无计可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全媒体时代对全媒体记者的全才要求,愿望是美好的,并且我们也应该尽量去做到,去提高和武装自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放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由此看来,我们急需从全媒体记者的误区里走出来。
  还是以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例。在密苏里新闻学院里,媒介融合的课程分为4各阶段,分别是:基础理论(Fundamentals)、报道(Reporting)、编辑与生产(Editing and Producing)、以及高度融合(Capstone)。作为最后也最重要的第四阶段,学院要求的是学生在前各阶段将所学进行串接然后分工组队,以团队的方式合作上交作品。他们认为媒介融合不一定需要全才,相反合作才是基础。
  同样在我国,培养全媒体记者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他们的例子也会给我们认识全媒体记者一些启示。当他们面对一般事件性报道时,通常会采用两到三个人组成小型团队进行报道工作,并且在采访现场会有明确的各自分工。
  3、全媒体记者不一定代表着效率和成本的节约
  有时候,一人独揽工作并不代表着高效率。正如明确的社会分工才带来了工业时代的效率一样。同样,一个所谓的全媒体记者如果只强调速度和数量的话,那他注定高效不了。众所周知,注意力太过分散是拿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的,试问如此低水平的重复就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挑战了吗?
  或许全媒体人才的提出还可能是处于这样一种考虑,节约成本,增加盈利。如果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确实无异于是一种杀鸡取卵似的短浅的考虑,要知道,传媒的盈利在于用户的价值最大化。这种靠缩减“工作人员”来节约成本的短期行为很可能会造成信息品质的下降,如果超过受众的忍受,迟早会被受众所抛弃,传媒无利可寻,反而亏本。
  三、培养全媒体记者重在思维转变
  一般来讲,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已经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进行培训;二是对传媒院校的准记者们进行课程和技能培养。从业界未来的需求看,似乎对传媒院校的准记者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全媒体记者的源头训练才是更有效和更急迫的事情。事实上,早在2005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就设有了媒介融合专业和实验室。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媒介融合实验室,让学生在仿真模拟的全媒体环境下学习和实践。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新闻行业内针对新闻工作者的培训还是高校采取的针对性教育,他们都有一个弊端,即都太偏重于媒体技能上的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仅仅要求传统纸媒记者要学会拍视频、编辑等技术,学生在校得掌握各种设备技术的怪圈。
  事实上,培养全媒体记者最核心的不是在技能上的简单掌握,而是一种意识和思维的转变。怎样突破传统媒体思维和和自身固有思维,把受众转变为用户,把灌输转变为互动,以平等的心态去服务受众,摒弃无冕之王的头衔,甘做公民记者的一员,这才是思维转变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全媒体记者应该围绕“各种技能的掌握是基础,整合运用和融合是方向,思维的转变是核心”的观念来进行。
  结语
  作为正在接受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准新闻记者,在此学习过程中笔者深有体会和感悟。一方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未来充满了希冀,另一方面又颇感压力和迷茫。简单的全媒体记者培养战略只能让我们成为机械的操作者,各种流程的执行者,我们进行的是没有思想的简单传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全媒体记者的“全”,在各种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不能摒弃专长和核心技能;融合式的报道中也需要相互合作和帮忙;全媒体记者也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专业知识。这才是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合理观念。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全媒体战略的运用与启示——以武汉地区辛亥百年报道为例》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①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J].《新闻与写作》,2009(8)
  ②邓涛,《中外媒介融合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