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平台新闻伦理的失衡与构建
2012-12-29马明艳张凌霄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格局,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微博的准入门槛较低、把关人缺失和网民自律性不强等原因,造成了微博平台中新闻伦理的失衡。本文就微博上新闻伦理失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重新构建微博新闻伦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伦理 失衡
微博掀起了140字符信息传播的狂欢。即时发布、传播迅速、互动性强、可定制等特点,使微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扮演起不可小觑的角色。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极低的准入门槛为公民发布新闻提供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微博发布者完成了向公民记者身份的转变,微博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公民新闻传播进入新时代”①。一方面,微博可以传播正面声音,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丰富信息,进行社会监督,积极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传播者的鱼目混杂和“把关人”的缺失,也使得非理性声音大面积快速传播,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一、微博平台中新闻伦理的失衡
1、假消息、假新闻蔓延
微博平台中,人人都是记者。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人人都可以传递信息,虚假信息和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信息得到大量传播;另外,微博平台中碎片化的信息文本和140字的小信息容量很难客观全面传达信息,信息传播者的匿名性加剧了“事后问责”的难度,这使得微博成为谣言和假新闻滋生的温床,各种虚假信息井喷式爆发。温州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上限为35人,否则领导撤职”的假新闻就首先在微博上发布。2011年的日本地震中,配有电视英文直播和中文滚动字幕截图的“日本漫画家年会宾馆被地震震垮,尾田荣一郎、鸟山明等集体遇难”的虚假消息进一步证明了许多假新闻都是始于微博并盛传于微博,微博俨然成为一些假消息的生产基地。
2、新闻侵权现象频发
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平台,微博的交互性很强。它具有关注、转发、评论、私信等功能,这些功能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供了便利。在这种极为便利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传播者很容易行使“监督权利”,扮演道德纠察员的角色,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件展开猛烈抨击。同时,通过粉丝群对信息编辑、收藏、转发、评论,结成强大的舆论联盟,在微博平台上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其中不乏热心网友,通过人肉和微博等多种渠道,找出当事人的详细资料,包括照片、工作单位等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进行各种人身攻击,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2011年圣诞节前夕,“丈夫和小三逼死原配”的消息在微博中以爆炸的速度传播,事件中三个当事人的微博粉丝数量成倍增加,其中丈夫和小三的照片被广大网友翻出,并被标注上“负心汉”和“小三”的字眼,网友评论中常见“不要脸”、“狗男女”等字眼,同时当事人的工作单位、工号、QQ号、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也被网友翻出,在网络上疯狂流传,更有网友直接通过联系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各种骚扰,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3、不良信息扩散
微博的信息传播是即时的,这种“即时”将信息传播带入了“秒时代”,但“即时上传”的信息其编写方式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缺少相应的“把关人”,加之部分网友极强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微博平台成为传播谣言、宣扬暴力、性丑恶、地域歧视等的不良场所。在微博平台上,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和视频成为微博主增加粉丝数量的手段之一。另外,随着微博上讨论交锋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微博用户参与其中,讨论中的信息表达频繁出现暴力和威胁等不良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虚拟现实中的威胁和恫吓,开始转变为现实暴力行为,甚至一些实名认证的人士也参与这种暴力”,并将其作为扩大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途径之一。这样的言论表达,不仅导致针对事件个人侵权行为的发生,而且会对整个国家的的言论表达空间造成极坏的影响。
二、微博平台上新闻伦理的构建
随着公民记者群体的不断壮大,微博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巨大优势已经初现端倪,“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及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成为公共舆论的‘发声地’,更成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②。比如动车事故、郭美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李娜夺冠、小悦悦、李双江儿子打人等事件。如何保证微博平台中的公民记者的信息传播走出情绪化和非理性的困局,充分发挥微博的媒体功能,成为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微力量”,在当前的微博管理和建设中显得越发重要。
1、推行微博实名制
“微博实名制”在网络上已经引起激烈争论,部分人认为实名制抢占了网民最后一块自由言论的阵地。尽管微博实名制可能会对用户的活跃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提升微博媒体营销价值和用户的内容自律,促进微博平台上信息的理性传播。但是,在推行实名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微博实名制的前提应该是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理的言论自由,保障网络言论舆论环境的宽松和网民舆论监督的安全性。其次,微博实名制要有一个缓冲期,在实名制营销中,加强对于实名制用户微博使用特权的宣传,尽量削弱宣传中的政策强制性,以防引起网友的抵触心理。比如新浪微博中的“微博达人”和“加V用户”,均要求实名制认证,网友对此并没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nDtJ03aRWphQBUDo4Vau7Q==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③在微博平台上,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承担着信息的生产和再传播任务。因此,提高网民的信息生产能力和选择质疑能力,加强信息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对于当前微博平台上新闻伦理的构建至关重要。
提升媒介素养,应该以网民自律教育为中心,辅助以社会教育和第三方监督,培养网民的责任意识:既要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负责,又要对自己转载的信息负责。由于具备明显的群体特征,这种自律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网民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引导。2011年9月27日,孔子迷“新儒家小子”在其微博上倡导“中国网民自律日”,倡议广大网民以实际行动响应“自律公约”,牢记“互联即互爱”原则,发扬“爱TA精神”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净化网络环境做出贡献。该倡议一经发表,即刻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多数网友的支持和转播。这种方式借助网络平台以适合年轻人的方式展开,非常符合微博用户年轻化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加强运营商伦理意识,提高从业者职业素质
作为微博平台上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微博运营商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新闻伦理的构建至关重要。运营商的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最终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制定自律规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律意识,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站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在法制、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网站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此外,运营商还可以借助网民力量,加强网民内部的监督,比如新浪微博推出的“微博打假”,平衡网络空间信息发布数量和质量的落差,实现网民、企业和国家监督力量的良性互动,净化信息传播环境。
4、立法规范网络环境,推进微博法制化进程
立法规范网络,就是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通过多种手段,保障网络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维护全社会的秩序和利益。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微博言论纳入法制化环境中,加大对于微博上的谎言、谣言、诽谤侮辱他人等侵权行为和不良商业竞争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净化微博平台上信息传播的不良风气。其次,要善于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法制平台,一方面通过互动进行普法教育,影响、教育、引导网民抵制信息传播中的侵权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平台,建立网上“公检法”,增强网民与法制部门的互动,,随时纠正各种不良信息和违法传播行为,推进微博的法制化进程。
结语
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微博平台上的信息传播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新闻伦理在网络新环境中逐渐失衡。因此,只有不断推进网络环境中新闻伦理建设,才能不断净化微博平台中新闻传播的环境,提高新闻质量,使之在信息传播和社会监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张羽、侯逸君,《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今传媒》,2011(2)
②张颐武,《微博暴力是互联网灾难》,《环球时报》,2011年12月4日
③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国际新闻界》,2008(12)
(作者:均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11级硕士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