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体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2012-12-29敖扬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网络媒体的兴盛昭示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全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段使得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变得尤为突出,网络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媒体 新闻专业主义 媒介事件
  
  一、网络媒体中失真的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美国新闻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的信念。旨在倡导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人员在新闻实践过程中秉承专业伦理与信念,强调真实、客观、独立、自由,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某个集团的利益,揭示真相而不是误导公众。陆晔认为,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和政治控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会控制模式①。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来自政府、经济集团与媒介从业者素质三方的博弈。但是,媒介组织在一些掌控范围内依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网络媒体亦是如此,并且带有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
  1、网络媒介事件的失真
  1992年,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②。或许丹尼尔未想到网络媒介的迅速崛起,并且更广泛而频繁地制造媒介事件。如今的媒介事件可以理解为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
  现在,媒介事件成为各网媒吸引眼球的“必杀技”。从“兰董姐姐”到“雅阁女”,从“菊花女二奶”到爆红的“小月月”,这些起初被认为是“自然”发生的事最后均证实为经过精心策划的事件。这里的媒介事件能被定义为新闻事件吗?新闻事件强调新闻性。这一起起的媒介事件连新闻事件都谈不上,又何来新闻专业主义呢。
  比如“兰董姐姐”事件,一个炫富的女孩通过视频向大众展示其奢侈生活和个性,引来网友和社会大众的讨论。最后发现,她只是这个网站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为了网站的点击率故意炒作、制造效果,结果当然是该视频网站赢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假新闻使得一场虚构的事件成了媒体和大众的娱乐狂欢,大部分网民对于“兰董姐姐”持批评态度。然而大众一开始就被这条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所误导,忽略了这起媒介事件的非真实性,浪费了媒介资源。
  网络促使了人人都可以播新闻的“自媒体时代”的产生,但是它低门槛、高传播却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每一起媒介事件的成功似乎包含了所有的新闻要素,但是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应当是客观的真实,而非人为策划。
  2、网络媒体报道过度的专业化
  网络媒体特别是大型门户网站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通常会以专题形式发布,专题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良。但不可否认的是,网媒报道中的消极方面依旧存在,如追求血腥、色情、暴力等的描写,以及从业人员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过度展示,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新闻必须真实、及时、公开、客观,能满足受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这些既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构成了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但在实践中,有些报道虽然逼真,从真实角度看无懈可击,但是过度的报道,特别是刻画细节的描写,渲染整个画面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不良示范。如福建南平杀童案中网络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作案细节过于详细,涉及血腥和恐怖场面。
  又比如,一些细节描述犯罪嫌疑人选择的作案时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朝哪些人下手,犯罪手法是怎么样等等,这样会不会在隐性指导“该怎么犯罪”呢。曾有媒体因为过度报道罪犯入室行窃、拐卖哄骗等手法使得这些“招数”被滥用,客观上为某些犯罪行为提供帮助。诸如此类的细致描述,往往造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和大众质疑媒体对一些事件的集中报道会引发不良示范的原因之一。
  二、网络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
  毋庸置疑,大众媒介应当并且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媒体影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新闻专业主义需尤为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仅在于媒介从业人员的操守,诸如新闻观、价值观、社会道德观等等,也在于每个媒体组织的坚守与实践。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践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是传统媒体,也是网络媒体的职责。
  1、新闻策划要客观
  媒体积极进行选题策划是必须的。积极的新闻策划能最大范围内整合媒体资源,为整个新闻的报道过程掌控方向。《新周刊》从创办至今仅有14年历史,却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就是因为每期的话题策划都积极主动,为一个选题编辑、记者发生争论时常有的事。《新周刊》较有影响力的专题有“中国不踢球”、“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 “飘一代”“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贱客来了”…… 《新周刊》每年发布的“四大榜”——“中国年度新锐榜”、“生活方式创意榜”、“中国电视节目榜”和“中国城市魅力榜”,更是成为当年的热点讨论话题。
  网络媒体既然有先天的“制作话题”优势,不如化虚为实,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未来可预见性问题以专题新闻的形式发布。网媒虽无采访权,但是有新闻整合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将各类媒体新闻资源为我所有,发挥网络海量信息容纳的优势。再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国内现在大型的门户网站均有专题新闻,一般都是最新热点话题的探讨,比如新浪的新闻专题版依照话题不同类别分成“国内专题”、“国际专题”、“体育专题”、“娱乐专题”、“财经专题”、“科技专题”、“视频专题”、“游戏专题”等16大专题。网友的参与度都很高。
  2、新闻报道要真实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媒体存在的生命线,依照现实的情况,媒体从业者应当坚守可不报,但报必真的原则,即使没有选择新闻的权利,但是有选择报与不报的权利。
  网络媒体信息失真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如去年12月6日晚,一则来自微博的消息称金庸于当晚去世。各大微博网站、校内网等SNS社区疯狂转载,成为劲爆消息,随后被证实为假新闻。但是这过程中,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在内的权威媒体均有参与,虽事后《中国新闻周刊》在人人网上发布了致歉消息,但已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可不报,报必真”同样应当被网络媒体所坚持。
  3、把关责任要明确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民信源时代”,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使得把关人的防御变得相对脆弱,博客、播客、BBS,到现在的微博的盛行使得网络把关滞后性愈加明显,把网络关行为变得较为困难,但是这并不是说把关行为在网络媒体中会完全缺失。实际上,不少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加强把关。将不良信息的传播范围缩到最小,比如及时阅览、审查点击率高、评论高、跟帖高的言论和文章。另一方面,在“自媒体时代”让普通大众加入把关行列,比如很多网站都设立了举报制度,对于违规言论等及时举报。
  总之,媒体不是生活在虚拟社会中,而是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媒体既要实践新闻专业主义,也希望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只有从业人员坚守专业主义,坚守公正与中立,传播真相,为大众利益服务,守住社会的道德底线,才能不愧为普利策所称的“社会守望者”。
  参考文献
  ①陆晔,《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4):56-59
  ②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 译:《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③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系硕士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