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2012-12-29杨尔希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从近年网络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上的言论表达多了自由,少了理性。网民在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时常常超出言论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尺度,带有极端的感情色彩。本文选取了近几年网民热炒的几个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端情绪化倾向,这种情绪化网络舆论扭曲了言论自由的内涵。并就网络舆论如何“去情绪化”提出一些建议,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关键词】情绪化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网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空间和意见平台,也创造了强势的“舆论场”。但与此同时在这个“草根狂欢”的年代,“情绪化网络舆论”的肆意弥漫,扭曲了真正的言论自由,而网络舆论“去情绪化”将净化网络舆论场,化解网络民意过度表达造成的被动局面。
  一、情绪型舆论与网络舆论情绪化,孰轻孰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谢新洲指出,“通过网络,来自社会底层的信息、意见、观点、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①。有学者提出,“网络上的舆论多是处于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型的宣泄……随着言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敏感话题’开始出现——案件真相、内幕、隐情,一件比一件耸人听闻。网络上的这些新闻引导了一种民意的情绪性宣泄,即情绪型舆论的弥漫。”②笔者认为,“情绪型舆论”的提法,不足以反映当前网络舆论常常“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现象。从现实来看,带有情绪宣泄特征的网络舆论往往表现为直截了当的情绪发泄、偏激的语言甚至谩骂等特点。这里的“型”字,更像是向学科划分一样对网络舆论的进行简单的归类,中性而不形象。所谓“情绪化网络舆论”是一种基于某种利益驱使或不良信息的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观点片面、言辞偏激、语言粗俗、暗含仇恨心理的、异常情绪化的言论。这里的“情绪化”带有贬义色彩,比“情绪型”更具有警世性,因此,用“情绪化网络舆论”更合适形容我国当前网络舆论形势。
  二、从全民喜好到全民“嗜好”
  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③互联网在中国的强势不在于它的规模,而是其社会影响,尤其是培养了数亿乐于并善于网络表达的网民。
  2008年6月国家领导人陆续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互动的形式了解民情、解答民疑、解决民难,将亲民形象通过互联网传送到网民面前。这一互动激发了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网民对用网络舆论来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热情空前高涨。
  2008年末,周久耕“严肃查处低价销售房产的开发商”的言论,引起网民的质疑、声讨,并通过“人肉搜索”曝出这位房管局长“抽高档香烟、戴名牌手表、开奢华轿车”的种种腐败作风,事隔18日后,这位 “史上最牛房管局长”被“拉下马”。
  “中国人在现实中经历30年巨变,在网络里经历15年的巨变,网民从看客变成演员,成了互联网的内容制造者、现实社会的监督员。”④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中掺杂着功利化、暴力化、低俗化、情绪化的因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网站都设立了“企业捐助爱心榜”,将各企业的捐款金额公之于众。网友们根据每个被公布企业的规模、赢利情况、社会地位来判断捐款额与该企业的现实状况是否相符合。一旦某家企业在抗震救灾中的现实表现辜负了网民对它的期望,网友们会通过公开“黑名单”、网络声讨、网络倡议等形式要求消费者抵制该企业的一切产品等手段对其进行舆论惩罚,这给企业的形象、营销带来重大破坏。
  网络舆论的情绪化火焰又烧进了法庭,“网络舆论审判”愈演愈烈。当“深圳梁丽案”、“湖南罗彩霞案”等案件还处在侦查环节,法院都尚未开庭审理时,“网络舆论”就抢先一步把裁决书下达到当事人了。某些“网络意见领袖”别有用心地发贴,网民基于某种心理需求——譬如好奇、正义感、寻求一种认同感,疯狂跟贴,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案件或当事人,给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网络舆论的种种表现折射出散布于网络公共空间的一种失衡失准的情绪,“网上发言”演变成一种不良“嗜好”。
  三、情绪化网络舆论的特征
  1、情绪化网络舆论的主体是有条件的年轻网民,而这些发起者往往是基于某种利益驱使或不良信息的刺激
  根据统计,我国网民的人员结构如下:第一,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主要是10-39岁的青年人,约占网民总人数的83.5%。其中,10-19岁的占33%;20-29岁的占29.8%,30-39岁的占20.7%。第二,在城乡分布上,我国的网民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据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的规模是9565万人,城镇与农村的网民各占网民总人数的71.7%和28.3%。第三,在职业构成上,超过5%的职业群体依次是:学生(31.7%)、企业/公司一般职员(13.9%)、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10.5%)、无业/下岗/失业者(7.4%)、专业技术人员(7.1%)、自由职业者(6.9%)、个体户(6.9%)。⑤
  根据我国网民的人员构成与分布情况来看,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者是生活在城市、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足够闲暇使用网络,关注社会新闻乐于发表意见的年轻人。在我国近年来的网络事件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群年轻网民明显具有以下群体特征:冲动、善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的不稳定。
  2、情绪化网络舆论与一般的网络舆论相比,呈现出多样的、异常的、极端的情绪化心理
  通过分析凯迪社区、天涯社区、猫扑论坛、豆瓣论坛等主流论坛上,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点击率最高、跟帖量最大的网络事件,网络盛传的舆论事件中情绪气焰最高的不外乎四类,分别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对社会道德缺失的不满、对教育问题的忧虑、高涨的民族情绪。
  3、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事件,均有明确的攻击对象和攻击点
  网络舆论中的“直接攻击对象”是当事的一方或是几方,而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攻击对象”往往扩大到当事方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形成所谓的“身份符码”。攻击点也扩大到事件背后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
  4、引发情绪化网络舆论的往往是社会最新事态,包括个人私事和公共事务
  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都是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的一些负面效应。网络公话语空间开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会唱反调的人容易出名。
  四、“去情绪化”,网络舆论引导责任重
  情绪化的网络舆论带有一种强烈的颠覆欲望,其目的不仅仅是监督,而是置“被舆论的对象”于死地而后快。此时,若不及时引导舆论,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化舆论进行合理疏导,必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造成社会民意的假象,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去情绪化”,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笔者认为,以下几项措施值得考虑:
  1、健全针对网络媒体的法律规范体系
  网络本身的平等性、去中心化、反权威特性决定了硬性的规章制度在互联网中都是行不通的,网络立法要从网络特性出发,制定针对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应具体界定公民的隐私范围,对滥用自由表达,随意威胁、中伤、诽谤、侮辱他人的行为及触犯国家利益的行为,应当进行严厉查处;明确网站的监管义务和相关法律责任。
  2、强化网站的监管职责
  现实中,很难从微观层面对网络舆论实行全面监控,各个网站的自觉监管就显得很重要。网站可以制定详细的规则加以规范,并使之有效渗透。例如运用信息抓取与分类的技术方式、“对网络媒体实行7×24小时的全职管理模式,及时掌握负面信息、不适合发表的言论,并针对其进行快速反应”⑥。
  3、培养高素质的意见领袖
  培养高素质的“意见领袖”,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一些主流论坛和社区的普遍做法。这些“意见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针对情绪化网络舆论的特点,“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来进行舆论引导,从认知、情感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所报道的事实和评论来引导网民思考,以清醒的分析、负责任的指点和睿智的预示,将‘网络暴民’领出‘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使之产生认同与共鸣。”⑦
  4、加强网络把关
  网络把关人应设置有意义的议题,吸引网民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加之网站及时、准确的权威报道和专家评论“以正视听”,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网络舆论,让真理愈辩愈明,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5、增强网民自律
  基于网络舆论的特性和网络舆论的情绪化的成因,网民自律相比外在的约束力,对网络舆论“去情绪化”有着更强效和持久的作用。笔者认为,这里的网民自律除了寄希望于网民自身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的提高,还要重视网络使用经验的积累和媒介素养的提升。
  网络舆论作为大众情绪宣泄的一种渠道,其本身无可厚非。许多网民挖掘出的热点事件,与社会现实问题切实相关,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情绪的宣泄就可以为所欲为、 不受限制。传统媒体“做有责任的媒体”,但是在如今网络舆论越来越情绪化的形势下,我们也呼吁网民“做有责任的网民”。
  参考文献
  ①谢新洲,《应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新华网新闻教育,2009-3-2,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
  03/02
  ②彭鹏,《如何调控网络情绪型舆论》,《军事记者》,2004(10):37
  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
  ④陈漠,《2009年中国网络生活红皮书》,《新周刊》,2009年(20):50
  ⑤《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12-16
  ⑥刘锐,《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辩》,《新闻记者》,2008(9):49
  ⑦陈明、杨国炜,《中国网络舆论现状与舆论引导》,《瞭望》,2004(9):33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