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系列报道
2012-12-29谢梦姣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本文对电视系列报道的特点、弊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型电视系列报道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视 系列报道 大型系列报道
一、电视系列报道概述
根据中国电视学编辑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应用电视学》关于系列报道的定义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系列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每天连续传播,所以称之为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属于电视节目的范畴,是电视节目工作者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渠道放送电视系列片的一种方式。相较于报纸、杂志,电视系列报道有着自身电视媒介所特有的优势。电视系列报道利用其语言、音响、画面、蒙太奇,凸显特有的表现力,发挥报道的感染力,挖掘情感主题的传达力。电视系列报道传达的内容信息更大,纪实性也更强,它兼具了纸质媒体的信息表达内容,并有所改进和扩大。同时电视系列报道作为系列报道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兼具系列报道本身的属性和特点。
1、主题的同一性
电视系列报道通常以专题片的形式出现,篇幅可大可小。但是每单个系列报道在内容、篇幅、主题思想方面都要保持一致性,电视系列报道各集之间通过不同的角度、层次围绕主题展开报道,挖掘共同的新闻价值,反映共同的社会意义,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比如2008年9月26日起,《新闻联播》开始播出的《经典中国·辉煌30年》电视系列报道,36个专题从农村到城镇,从农业到工业,从文化到交通,从西部到东部,从政治到经济等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选题角度深层次的全面反映“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各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个主题。
2、报道的计划性
电视系列报道通常是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而策划的宣传性报道,所以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特点,通常在节目拍摄之前就有了完整周全的计划。电视系列报道在规模上可大可小,小到几集,大到几十集上百集,都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站在纵观全局的角度合理分配报道的每个系列内容。比如,尽可能的搜索网罗与报道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与被采访者拍摄之前进行沟通安排;确定报道主题、整体的结构安排、报道的风格定位、解说词的撰写、画面拍摄的安排等等,都需要缜密的统筹和规划。
3、信息的大容量性
首先,电视系列报道利用电视媒介本身的属性特点,在内容信息方面比纸质媒体要传达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它兼具纸质媒体的文字内容信息,还可以通过画面、音响、语言信息来全面刻画主题,通过电视画面语言丰富内容信息。其次,电视系列报道在篇幅和规模方面比一般性的报道要大,它重视内容信息的深度挖掘,角度层次的新颖独特。比如在《经典中国·辉煌30年》系列报道中,有纵向的历史追溯和现代发展的脉络,也有各行各业、各地区的横向比较,跨越广阔,信息广博。
二、电视系列报道的发展探寻
相较于前面我们探讨的特点和优势,电视系列报道的发展同样存在弊端和困惑。电视系列报道的计划性决定了它的时效性较差;内容信息大并且跨越时间长的特点也容易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电视系列报道的有效传播。所以如何使电视系列报道能够达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这是探寻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1、立意深刻,贴近受众
电视系列报道在时效性的缺位,可以在贴近性方面进行弥补,增加它的新闻价值。传统的电视系列报道为了体现宣传价值,一味追求立意的高端,忽视贴近受众,从而使宣传效果降低。相反,如果以故事化的方式来引发受众的共鸣,比一味的说教和劝服要好得多。比如在电视系列报道《经典中国·辉煌30年》中,以最早的个体户章华妹为例:“1980年底,一张用毛笔填写的执照让19岁的温州人章华妹有了正式的身份。现在,章华妹不仅拥有国家颁发的正规执照,还是一家品牌纽扣公司的董事长。”片中对人物的描绘,看似单纯的报道某个人30年来的巨大变化,却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表达出深远意蕴。从个人的微观角度反映宏观的大时代,切入点贴近受众,传播方式上更容易让受众接受,这样反而能增加宣传效果。
2、整合内容信息,发挥整体传播效应
系列报道内容信息庞大,观众易丧失耐心,所以内容信息的整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系列报道的内容信息虽然跨越广泛,但是其中必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若按照受众的兴趣点加以罗列和安排,就会降低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使内容信息更具层次感和起伏感。特别是电视系列报道在画面语言的运用方面的信息整合,对于提升整体的传播效应有很大帮助。比如,同期声的穿插运用,在一般的电视系列报道中,旁白叙述占内容信息的大部分比重,在其中穿插具有写实意义的同期声采访或是情景再现,增加真实性的同时,也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让受众从电视系列报道中读出感情,而不是一味的通过主持人旁白叙述的激情让观众被感染。
3、时效性突破,电视直播的运用GPv3Tsiou/qhMTDzNVOeSg4QynYvPz7vtSlLq30l4AQ=
虽然系列报道的计划性使得时效性较差,但系列报道多为非事件性报道,电视系列报道可以利用电视直播的方式突破时效性的限制,增加现场感。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关于两会的系列报道节目,中央电视台在两会的会议现场第一时间传回最新的会议情况和新政策的出台,并且在新闻演播厅设有嘉宾席,邀请时事评论员以及专家实时的对两会现场传达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预测,并派记者在新闻第一现场进行采访。电视直播的运用,给电视系列报道带来的是信息的时效性的突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系列报道时效性弱的特点。但利用电视直播来增强时效性的方式只适合于事件性的系列报道。
三、大型电视系列报道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系列报道,较为严肃,通常都是政府政策+官方语言+旁白解说的古板形式。199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望长城》,纪实的拍摄手法和主持人轻松自如的风格,让观众耳目一新。于是,此后的电视系列报道便逐渐融合了纪录片的纪实美学特性和“深度报道”的题材处理手法,从“单一模式”走上了“多种风格”的创作道路,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
大型系列报道是相对系列报道而言的,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深度报道。近几年来以纪录片形式出现的电视系列报道推成出新。《故宫》、《大国崛起》、《华尔街》等等都兼具了大型纪录片和大型电视系列片的特性。并且此类大型纪录片也都是应时应景的拍摄与播出。
例如,2005年10月,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成立8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时刻,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于2002年决定联合制作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第一次全面反映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国家想利用拍摄《故宫》这个契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故宫》同时作为大型电视系列片的特性体现在了宣传国家文化、国家形象的作用上。《华尔街》是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契机,以拍摄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的历史渊源、引发危机的前因后果等角度,在侧面上其实发射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特点。
大型电视系列片的发展借鉴了纪录片的纪实和叙事手法,并且在影像的拍摄中更加注重画面的美学理念。在传播效果上不仅能够更好的体现宣传价值,还能让受众欣然接受所传播的理念。笔者认为大型电视系列片和大型纪录片这两种概念有重叠也有区分,主要取决于是否以宣传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如《故宫》、《大国崛起》、《华尔街》就兼具了两者的共性。大型电视系列报道成功的原因在于它让受众自主的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国家的宣传理念也得到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①《电视系列报道的传播策划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②杜骏飞、张威、吴洪、刘东华,《发展新闻学的重要实践——〈经典中国辉煌30年〉电视系列报道评析》,《电视研究》,2009(3)
③张清美,《探寻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的“深度化”》,《新闻传播》,2010(9)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