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的健康成长之路

2012-12-29徐园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是新闻战线出人才出精品的必由之路,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健康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编采经历,就“走转改”活动,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 新闻工作者 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开展“走转改”活动
  “走转改”是党的召唤,是人民的期许,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
  在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导向是正确的,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主流是好的的前提下,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以“纸陷包子”为代表的虚假报道,不反映社会主流事物本质的对负面新闻的胡乱炒作,还有主流媒体的一些“假大空”宣传,小报小刊的一些不太负责任的报道,都有悖于党和人民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和期许。一些新闻工作者,责任感、使命感不强,也缺乏新闻业务根基,采访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读者不满意,更不买账;甚至有的新闻工作者仅把新闻工作当作谋生养家的手段,满足于泡会写新闻,文件材料里翻新闻,小报小刊网上找新闻,甚至在办公室里编新闻。这些漂浮的作风、僵硬的文风显然是对新闻工作的群众观的丢弃,有悖于新闻工作者所应担当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二、我所理解的“走转改”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上指出,“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刻认识新闻工作的主题和服务对象是人民,只有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普通百姓,才能赢得广泛共鸣,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刻认识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度;深刻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走基层是身入,转作风是心到,改文风是文精,“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用心走基层。走基层,解决了“身入”的问题。走进基层,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灵魂所在,社会生活永远是新闻不竭的源泉。新闻报道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力。没有根基的新闻,只能助长浮躁之风泛滥。只有真正“俯下身”,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悟,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也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
  用情转作风。转作风,解决了“心到”的问题。唯有转变作风,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到新闻源头活水——火热的群众生活实践中,捕捉反映时代脉搏特征的主旋律重大新闻。“身入”而不“心到”,放不下架子、扑不下身子,不和群众打成一片,不和百姓交朋友、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不关注民生、不关心群众诉求,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走得进田头,走不进心头。态度和立场就转不到完全站在人民群众这方面来。身入”而“心到”,和群众情感交融,采访对象就把你当朋友,有什么都会和盘托出,报道就会有了群众语言,就会有生活细节,有知识e3f8fad7f4cfbbbb13eeedf64efa45880fc56ea2bf2814eae8b82b3ba2f1a4bf含量,有个性特色。
  用功改文风。改文风,解决了“文精”的问题。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只有在采访中身入心到、吃苦流汗,在深入实际的调研中捕捉活鱼,才能摆脱空洞抽象的概念,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也只有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在感情上真正贴近民众,才会写出有灵气、有生气、有才气,带着泪珠和露珠、散发心香的新闻作品,新闻事业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作风漂浮、文风呆板,只会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越来越远,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更得不到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
  三、“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的健康成长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新闻战线和新闻宣传工作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各新闻媒体都力求走得深入、转得到位、改得出彩。《江淮》杂志作为省委党刊、主流媒体,“走转改”活动也抓得有声有色,领导班子和部门主任率先垂范,不仅使《江淮》杂志宣传报道质量明显提高,得到方方面面的肯定,而且锻炼了队伍,使我们年轻采编人员健康快速成长。
  为响应中宣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号召,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在单位领导和部门主任的指导下,去年下半年,我先后入农家、下矿井、进社区进行体验式采访,切身感受基层一线建设者的艰辛和可爱,真实记录了一群辛勤付出者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迹。
  去年9月16日,我来到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煤矿,克服了最初的恐惧心理,跟随着矿工乘坐罐笼一路下到地面700米以下的掘进巷道内。洞内灯光暗淡,地面凹凸不平,穿着有点不太灵便的长筒雨靴走起来就像灌了铅似的。尽管有抽风机输送空气,但人在里面还是感到压抑和憋闷。就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一群群在嘈杂的机器声、漫卷的灰尘中忙碌者的工人们,也亲身感受着他们工作的辛苦与不易。回来后,我撰写了《煤海新韵》一文,获得省宣传安徽好新闻奖。相对于煤矿工人的工作强度,社区工作看上去轻松很多,可是当我深入其中时,却改变了看法,对社区工作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去年的10月18日,副总编辑李佳和部主任陈捷带着我,跟随全国和谐示范社区——马鞍山市瑞南社区居委会主任沙慧君采访一天,采访前,他们就指导我如何做好采访前的案头功课,事后又就如何归纳、整理采访素材,设计报道样式反复切磋。写出的初稿,经过他们的精心修改加工后,以《小巷书记的一天》刊登在《江淮》去年第11期上,这篇报道还被评为安徽省好新闻奖一等奖。专家们评价这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采访深入,文字朴实、主题重大、细节取胜。
  通过“走转改”的采访活动,我体悟到,走基层是接地气,转作风是添底气,改文风是显灵气。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实;了解实际工作,通过分析、研判,在写稿子时才能把握大局;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用劳动者朴实、鲜活的语言写出打动人、感染人的稿子,才能用劳动者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写报道,才能与群众心贴心。从深入基层到写出稿子这一过程,就是锻炼记者的过程,年轻记者要多有几次这样的磨炼,才能尽快上路子。
  (作者单位:江淮杂志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