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乙脑
2012-12-29
大众科学 2012年4期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JEV)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治疗上无特效药物,病死率高达5%—35%,且致残率高(20 %—50%),是威胁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传染源为家畜家禽,主要是猪,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二次发病者罕见。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6—9月。
乙型脑炎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潜伏期5—15天,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严重者高达39℃—40℃;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
怎样区别乙脑和流脑
乙脑和流脑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在牲畜(如幼猪、马、牛等)中传播,而后再传播给人。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是由带菌者或病人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流脑流行每于冬末开始,春节盛行,到初夏就明显下降,季节性不如乙脑严格。两种病发病开始都有发热、头疼、恶心呕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但乙脑病人没有菌血症期,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也少有很快出现休克者。两者的脑脊液化验结果也有很多不同。流脑在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时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脑脊液浑浊如米汤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明显增高,而糖和氯化物减少;乙脑的脑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仅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流脑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控制感染,而乙脑因是病毒感染,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法。
怎样防治乙脑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接种的乙脑减毒活疫苗程序为8月龄接种第一针,2周岁时接种第二针。若未及时接种,8至23月龄儿童需补足完成一剂次接种,2岁及以上儿童需补足2剂次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