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 危害极大的常见病
2012-12-29费樱
大众科学 2012年4期
古老的病种
史载,明显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此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菌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
1889年,Richard Pfeiffer成功从患者体内分离出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株,189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流行性感冒菌”,此时才正式公布这种细菌就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再次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但是给当时世界带来威胁最大的不是战争,而是流感。当年大批运输船将美国士兵从大西洋彼岸运到欧洲,在这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期间,从阿拉斯加到美国本土的流感病毒在美军士兵中肆虐。据记载,一个兵营就有500多人患流感倒下,患病死亡的就有50多人,幸存的土兵又将流感病毒带到欧洲战场,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流感大流行,造成严重后果: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人数为50385人,而非战斗死亡人数为5586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患流感死亡。全世界在这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
随后,世界上又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1957年开始的“亚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1977年发生的“俄罗斯流感”。 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而在l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流感致死。
进入21世纪,在2009年发生了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最初只是在墨西哥及美国发生局部流行,但从2009年春季开始到2010年3月,它开始作为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1N1亚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导致的猪流感在全世界流行开来。世界卫生组织在2009年4月27日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级别提升至4级,2天后提升到5级,6月11日又宣布提升到6级。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所经历的第一场流感瘟疫。
由此种种,流感的危害可见一斑。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31/8fuhM3oQgqViWVYm8FkR49.webp)
流感分类
轻型流感起病急、病情较轻,全身症状(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与呼吸道症状(喉咙痛、流鼻涕、咳嗽、鼻塞、流眼泪)均很轻。
典型流感开始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到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也伴随着眼眼睛干涩、喉咙干燥、轻微的喉咙痛。除了上述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有时也会伴随有胃肠道症状,加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热与上述此状一般于1-2天达高峰,3-4日内热退,症状随之消失。乏力与咳嗽可持续l-2周。
流感病毒肺炎即流感病毒性肺炎,24小时内病情迅速加重,表现为高热、乏力、烦躁、剧咳、呼吸困难、发绀,咳有血痰,双肺密布湿性罗音和喘鸣,脉快细弱,病死率较高。此类病人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慢性肺病患者或妊娠妇女、主要常见于小儿、老人或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者。起病时与单纯型流感相似,但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紫绀等症状。病程可延长3~4周。
中毒性流感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特征。表现为高热不退,血压下降,谵妄(谵妄是一种急性脑病状态,特点是伴有意识和认知功能障碍,在疾病伴发躯体功能紊乱的时候会造成上述情况。)、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
脑炎型流感患者起病骤急,一开始就非常严重,常表现为高热、神志不清,颈项强直(指由于支配颈部肌群的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的颈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和疼痛,颈部僵直,活动受限,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感,下颌不能贴近胸部)、抽搐等脑炎的症状。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是由b型流感杆菌所致。流感杆菌仅侵犯人类,发病年龄以3个月至3岁婴儿为主,因为2个月以内的婴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患病,其后随着年龄增长,来自母体的特异性杀菌抗体下降,而自身尚未能产生足量抗体,故易患此病。
胃肠炎型流感少见,以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老年人流行性感冒患者易并发肺炎,高龄、体弱或合并有心肺疾病者预后常较严重。6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因感染此病毒而死亡的情况比其它年龄高。
小儿流行性感冒小儿严重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婴幼儿容易并发肺炎和脑膜炎。
副流行性感冒副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在成人中常引起轻型上呼吸道感染,而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且发病率最高。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流感的预防
流感重在预防,遵循传染病防治的一般规律。由于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与年龄、性别、职业等无关,对这样一个高度易感的疾病,要预防必须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易感人群进行必要的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般预防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病人做好隔离,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 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同时还应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成为人群的隐形传染源。
药物预防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对无保护的人群可以进行药物预防。由于金刚烷胺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妇及有癫痫史者禁用。也可用板蓝根、大青叶各50克,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四味中药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热开水冲泡,片刻后饮用;或者用贯众、板蓝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以上两方清热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适用于流行感冒。
疫苗预防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流感疫苗是根据病毒的变化来制造的,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在世界各地建有110个流感监测点,其中有7个建在我国,负责监测和预测流感爆发和流感病毒的变异。每年2月,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主持召开各个国家流感监测专家会议,汇总、分析可能爆发和流行的毒株,疫苗厂商据此生产疫苗,故流感疫苗应一年接种一次。
预防流行性感冒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6个小细节:
1.勤洗手。研究结果表明,感冒病毒在手上能存活70个小时。感冒患者在擤鼻涕、挖鼻孔时会将病毒沾在手上,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上就会带有感冒病毒,所以勤洗手十分必要。 日常生活饮食需要注意,经常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2.勤换牙刷。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牙刷,若上面带有病毒,则容易反复感染;另外,牙刷常处
于潮湿状态,病原体易滋生繁殖,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3.脚部保暖。脚对温度比较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感冒病毒侵扰;同时提倡冷水洗脸。
4.饮食清淡。“三高”饮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饮食过咸会使唾液分泌及口腔内的溶菌酶减少,并降低干扰素等抗病因子的分泌,使感冒病毒易进入呼吸道黏膜而诱发感冒。
5.精神愉快。医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精神紧张、忧郁的人,体内抗病毒物质明显减少;局部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
6.合理睡眠。经研究表明,人在睡眠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物质。因此感冒病人保证充足睡眠十分重要。
链接
流感灭活疫苗:副作用小,仅1%~2%的接种者出现发热和全身反应,约25%的人在接种局部有轻度反应。
接种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心肺疾患、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长期服用水杨酸制剂者。应接种2次,间隔6~8周。成人每次1ml,以后每年皮下注射1ml加强一次。
流感减毒活疫苗:将其接种在健康人的鼻腔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从而产生免疫力,接种后2~3天可发生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轻度发热,1~2天后消失。
当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缺乏免疫力,在尚未流行的地区或人群,除有禁忌者外,应进行全面接种;当病毒仅在同一亚型内发生小变异时,接种对象主要为医务人员、保育员、炊事员、服务行业人员及海港和交通运输人员等与传播疾病有密切关系的重点人群。在农村则应优先对小学生进行免疫。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内接种。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及患有严重糖尿病或慢性心、肺、肾疾患者,有过敏体质及发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