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基文受伤说运动误区
2012-12-29谭敦民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2年9期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喜欢运动,是出了名的足球迷,今年5月12日,67岁的潘基文兴致勃勃地参加联合国外交官春季足球联赛,结果却不慎摔倒,导致左手轻微骨折,至少6周需要打石膏。潘基文只好打着绷带在联合国大楼内办公。医生认为,67岁的潘基文不宜参加足球这类剧烈的运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坚持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缺乏对自身生理阶段及运动安全的了解,存在认识误区,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的还造成了身体的损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笔者就此请教了有关运动医学专家,概括出一些常见的运动误区。
△只要是锻炼,不拘什么形式
这种认识本身是不科学的。2004年10月17日,北京一位身体不错的64岁老者死在马拉松竞赛的赛场上,教训是深刻的。运动项目要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及生理阶段选择,中老年人一般患有膝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不适合做太剧烈的运动。
一般来说,老年人不适合爬山、爬楼梯、深蹲等活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适宜进行太过剧烈的运动,免得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锻炼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慢性病患者最好咨询医生该如何锻炼。
△开始就大运动量、高强度锻炼
有的人急于求成,开始运动就高强度锻炼。笔者曾经尝试中长跑,第一天就坚持了3000米以上,事后胸腔疼、两腿肌肉疼。
突然大量运动,机体难以适应,会出现浑身酸痛、严重的疲劳感、免疫力下降或引发旧病。比较合理的锻炼方法是从小运动量、小幅度、简单动作开始,让机体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疲劳期,大约半个月,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才是比较安全的锻炼方法。中老年人一般应该提倡“柔性运动”,如步行、慢跑、跳舞等等,户外活动4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即可,但切忌大汗淋漓。
△只要运动,就可以减肥
有人运动的目的在于减肥,他们认为,只要坚持运动,不控制嘴,也能够减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要想获得持久的减肥效果,除了进行运动以外,还应该从饮食上进行合理控制。否则,运动后胃口大开,猛吃一顿,难以达到减肥的效果。还有的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好,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因为各种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在体内的葡萄糖消耗以后,才开始消耗脂肪。而剧烈运动难以持久,因而脂肪消耗不多,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只有较缓慢而平稳地持久运动,才能消耗更多的热量、燃烧更多的脂肪。
△带病锻炼
记得一本书中介绍有位伟人不太相信医学,说是:“医治不死病,死病没药治。”感冒以后不吃药,说是游泳就好了(这位伟人特喜欢游泳),一个猛子扎下去,泳是游了,上来就肺感染了。本来吃点药就可以好的小病,只好让医生挂吊瓶了。事实证明,带病锻炼不可取。身体不适,就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量,否则,很有可能加重病情。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眩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必要时呼叫急救车,切忌硬撑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人的生命真的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