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节 概括思路

2012-12-29彭武阳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2年7期

  考点阐释
   概括思路,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阅读材料的行文脉络,把握文章思路和主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常规化”试题,深受命题者的喜爱,它的身影在中考试卷中随处可见。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文章思路题出题角度丰富多彩,这一考点的命题角度常见的有: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根据线索,梳理文章一部分或几部分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题目是间接对概括文章思路这一考点进行考查的。如要求写出材料内容的隐含意义,要求简要叙述文章蕴涵的深刻哲理等。又如说明文阅读中问其中的两个段落可否互换;议论文阅读中,要求仿照论证内容的结构,再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等。这些题目看起来好像不考查“概括思路”,但又必须经过“概括思路”这一环节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因此,实质上它们也是对概括文章思路的一种考查。
  
  应对策略
   概括文章思路题考查的是同学们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思路线索的能力,能否概括你所阅读文章的主旨大意的能力,能否提取阅读材料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否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答题的能力。所以“概括思路”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的一种高浓度的提纯,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字面再现,而是对原材料的升华和提炼。解答这类题,常见的方法有:
   一、提取法。即将文中的中心句、领起句、主旨句、关键词摘选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用于那些要求对文章内容、文章主旨、文章论题进行概括的题目。请看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第9小题:“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
  
   这是记叙文阅读考查中的一道题,解答这类题,可用“提取法”,如本题,可从材料中间提取“包裹得严严紧紧”,“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不再开放”等关键词来作答。运用该法,答题省时、快捷、准确。
   二、重组法。即组合概括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答题。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的记叙文,和全文的中心论点不够明晰的议论文。组合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文段的中心句(词)、总括句、领起句、结尾句、反复句,这点同学们务必要注意。请看201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8小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这是一道间接考查概括思路的题,要求考生用极少的文字,把段意概括出来。这里可用“重组法”,先提取关键词,然后把关键词再重新组合,即获得“背父亲去打车,训斥护士,抱父亲尿尿”等正确答案。
   三、概括法。即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是进行归纳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作者隐藏的论点(如杂文),给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思路类的题目。通常,同学们要解答此类题需进行综合式和条分缕析式的概括。请看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8小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这道题后面一问实际就是对概括文章思路的考查。解答这道题,可运用概括法,认真思考,概括得出“本文先说明什么是‘瘦肉精’,再说明‘瘦肉精’的发现、引入、使用与禁止”这个简洁明了的正确答案。又如2011年江西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小题:“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这里同样可用概括法迅速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对本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麈尾的来历、形状、用途、制作工艺以及它与拂尘、扇子的区别。”
   简言之,现代文阅读中概括文章思路题的答题思路和步骤是:先审查题干,再搜寻内容,然后提取、筛选信
  息,整合重组,最后得出答案。
  
  真题解析
   一、(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解析:本题是从正面考查议论文的概括思路。考生可围绕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前后照应的结构关系等方面来组织答案。答案: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结构的严谨。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解析:本题同样从正面考查了议论文思路的概括,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划分层次和概括层意的能力,考生可根据句群的逻辑关系,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组织答案。答案: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3.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解析:本题是一道间接考查思路概括的题目,答案与前后文保持一致,文气贯通就行。答案示例: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或: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了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高屋建瓴,抽丝剥茧,紧紧扣住“可循环”“绿色”来筛选答案。答案:微藻的生长周期短,油脂产率高,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培养微藻可以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还可以净化废水和污水。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杏花飞入斜阳间
  □李丹崖
   三月的清晨,大山里的杏花白花花地开了一坡。乍一看,如青山蒙雪。杏树下,一群脸色黝黑的孩子们,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一座铁索桥。
   按照得到的消息,铁索桥的那头,将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带着城市的时尚,穿过这座桥,到对岸的山村小学支教。整个山村都沸腾了,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多年来,这里的小学没有一位外来的老师,教师一直由村支书兼任着。村支书上过小学,认得几个字,每天搬着一本新华字典,夹杂着自己的理解,教孩子们唐诗、宋词,甚至,还有数学和体育。
   这对于长期陷入知识饥渴的山里孩子们来说,哪里满足得了呢?况且,对于村支书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良知的煎熬,他不想误人子弟。
   太阳越过山头,铁索桥那边的山路仍然没有动静,孩子们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桥的对岸。大山之间,呼啸的山风,引得山林里的鸟雀飞出飞进。
   “孩子们,我们再排练一下为新来的老师背诵的古诗吧!”
   在村支书的动员下,孩子们齐声诵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日出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会的几首诗背了将近10遍,仍不见铁索桥上有人。此时,他们已经等了足足5个小时。村支书告诉孩子们,你们先回去吧,我继续等会儿,不行,明天我们再来。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仍旧齐刷刷地站在杏树下。暮春的山风裹着寒气吹来,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尽管浑身瑟瑟,却不敢挪动半步,生怕走神的时候错过了女老师的身影。
   日上两杆的时候,对面一驾骡车火急燎燎地出现了。孩子们骚动起来,那不正是派去接女老师的车吗?骡车是借对面山村的,为了给女老师代步。
   铁索桥上一串摇晃,骡车上下来的那人几乎是冲锋似的扑倒在村支书的脚下。哭诉着说,女老师来不了了,为了让新来的女老师尝尝咱这里的野味儿,我射着了一只野兔,可野兔掉在了悬崖边,我去捡时,脚下一滑,幸亏女老师抓住了我,可她却滑下山坡……
   那人一边说,一边打自己的脸。
   当天下午,护林队找到了女老师,背着一个背包,里面放着新的语文、数学、地理以及厚厚的一本生物书。女老师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人很漂亮,夕阳照在她的脸上,依然很红润。杏花纷纷如雨,山风呜咽。
   三个月后,铁索桥的对岸,一个背着和女老师一样背包的男老师走了过来。
   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他原是城市里一名银行职员,他说,从今往后,就由他来教孩子们。孩子们一脸迟疑。
   他上的第一堂课是作文课,命题作文《杏花》。所有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去世的那个女教师。他们写道,那个城里来的阿姨,坐着杏花做成的船,飞到美丽的夕阳深处去了……
   抱着厚厚的一摞作文本,有人发现男老师在灯下哭泣。
   他,是女老师的前男友。三个月前,得知女老师非要来支教,他们分手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17期)
   1.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思想脉络和主题。
   2.写文章要文气贯通,请你据此来判断本文最后一自然段是不是可以去掉,并说明它在文中起何作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淡定也是一种智慧
  □游宇明
   云朵飘过,天空依然一片宁静;暴雨冲过,樟树还是一片翠绿;寒冰袭过,窗外的高山还是那样巍然挺立。
   我想起一个词:淡定。
   淡定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坚定地驻守于内心的行为。人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宝贵,但最可贵的莫过于得意的时候不放纵欲望,失意的时候不自暴自弃。真正淡定了,我们的人生也就有了清晰的道路。
   在极“左”时代,著名化学家曾昭抡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高教部副部长职务,回到大学教书。从那么高的高处摔下来,换了某些人,一定会寝食难安,甚至精神错乱。但曾先生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他依然开开心心讲课,下实验室,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不管酷暑寒冬,也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步行到实验室,经常到得最早,离得最晚。某次因为天黑,高度近视的他看不清道路,在深夜回家时撞在树上,碰得满脸是血,然而,他毫无怨言,未等伤完全好就上班了。1961年,曾昭抡患了癌症,按理该好好休息,可他反而将工作抓得更紧了。他依然坚持上讲台教授有机合成、元素有机等课程,并编写了两百多万字的讲义,建立了有机硅、有机磷、有机氟和元素高分子的科研组,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丛书,自己执笔写了一册《通论》。1967年12月9日,他在忙碌中离开了人世。曾昭抡的淡定赢得了武汉大学师生发自内心的爱戴。
   一个人应该直面逆境,必须时时保持一份池水般的从容和淡定,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说,但做到的人似乎并不多。世界上的逆境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比如地震、洪涝、先天肢残等;一种是由于他人的错误造成的,因为沟通不够所致的误会和故意的打击都属此类。对待客观的逆境,一些人能够心平气和、自强不息;对待人为的逆境,人们却往往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曾昭抡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在于:他知道自己被打成右派、被撤职是遭了冤枉,却能波澜不惊地对待人生的挫折,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好的一切。
   淡定之于人生,其意义不亚于氧气之于生命。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高的职位、多富裕的家产、多大的名气,而在于他成就了怎样一番事业。而任何一种大成功,都是需要耗费我们全部的心血和毅力的。没有一种淡定的心态,见了好处都想得到,遇了挫折就唉声叹气,我们肯定寻不到成功的大门。
   从某种意义上说,淡定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选自《成功之路》2011年第5期)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一下作者的论证思路。
  
   2.请根据作者的思路为第4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60个字内。)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蟑螂的颂歌
  □杨丽艳
   每每提到蟑螂,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脏”。其实,蟑螂比人更爱干净,除了吃饭、睡觉与工作,它每天做的就是清洗自己的身体,如果没有蟑螂帮忙清洗发霉发臭的杂物,人类产生的垃圾将更容易危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而且蟑螂总是昼伏夜出,尽量减少和人类发生冲突。人类活动延迟,蟑螂的活动时间也向后推。
   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哈罗伊博士研究发现,蟑螂是一种非常讲“民主”的昆虫,它们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民主”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在蟑螂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地位平等,在做出事关整个群体的“重大决定”之前,它们要进行集体“讨论”。
   小小的蟑螂,一旦遇到难题,通常采用“群议”的“民主”方式来解决。哈罗伊说:“蟑螂彼此间用气味和触觉进行交流。”
   他做了个实验,把一些蟑螂放在一个盘子里,盘子里有三个可供蟑螂藏身的“庇护所”,以检验蟑螂的群体行为。实验表明,蟑螂利用触角试探、接触以及更多的其他行为,经过“协商”之后,非常完美地分配了“庇护所”。
   比如,他将50只蟑螂放在有三个“庇护所”的盘子里,每个“庇护所”可供40只蟑螂藏身。但是蟑螂经过“协商”以后,25只挤进第一个“庇护所”,其余25只则进入第二个“庇护所”,留下第三个“庇护所”完全空着。蟑螂在资源利用方面,在竞争和合作方面,找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平衡。
   哈罗伊说:“蟑螂是一种得益于集体共存的群居性动物。”群居生活增加了它们繁殖的机会,促使它们共享类似于“庇护所”或者食物这样的资源,使其在干燥环境中免于脱水而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蟑螂的这些行为模式,使它们能够优化群体规模。
   中国古代药典说,蟑螂经过科学方法入药后,对跌打损伤、骨折、坐骨神经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症疗效不错。专家还发现,蟑螂未来最大的贡献在于,能够协助人类延缓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人们在对蟑螂的研究中,发现其含有三种成分可抗衰老。一般大脑神经细胞死后不再复生,但这三种成分可延缓细胞死亡时间,甚至可使神经细胞再生。
  (选自《科学24小时》2009年第3期)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说明思路。
   2.“专家指出,人们利用各种杀虫剂杀死侵入居室内的蟑螂,这无可厚非,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蟑螂这样的害虫也并非一无是处。”这一段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以为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