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2012-12-29丁良桂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2年6期
朗读是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让琅琅书声充盈课堂,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沉入文本,去“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感受语言的温度,已成为课堂最美的旋律。但是,反观当前的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朗读“拿腔捏调”“矫情做作”,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那么,造成学生朗读“矫情”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的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下面透过一些教学现象对此进行简单的剖析和思考。
现象一:过分关注朗读技巧的指导
【现象扫描】《黄山奇松》教学片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
师(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读了这段话,迎客松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迎客松的生命力很旺盛,充满活力。它“枝干遒劲”“郁郁苍苍”,不怕风霜雨雪,很坚韧。
生:我感觉到迎客松的姿态很优美,从“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迎客松很热情好客,从“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中可以体会到。
生:我从“饱经风霜”一词中体会到迎客松很古老,就像一位历经岁月风霜的老人。
师:同学们都体会得很好。我们读这段文字时,就要把描写迎客松“旺盛”“优美”“热情”的关键词突出出来。谁来读一下?
(教师在“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热情”等词下面加上了着重号,提醒学生在朗读时要突出重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关键词进行了重读)
【思考和建议】朗读指导:从“重技巧”到“重感受”
朗读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比如,如何读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如何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用怎样的语气读等。这位教师是深谙此道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能表现迎客松特点的关键词,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突出这些关键词,从读重音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引导。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学生在朗读时,只要能读好这些重音,就做到有感情了。其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对文字感悟、品味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浸入文本,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去触摸语言,体味出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内蕴,感受到语言的温度,才能用有声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朗读应该是品读之后的一种释放,是真实的、自然的。这种过分关注朗读技巧的指导,只会把学生朗读的目光引向语言外在的形式上,从而忽视对语言内部世界的“探寻”,使学生的朗读变得“拿腔捏调”“矫情做作”,学生得到的是语言的“空壳”,而没有真正的内核。朗读指导要从“重技巧”转变为“重感受”,让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实的心声。
现象二:过分强调朗读情感的一致
【现象扫描】《少年王冕》教学片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
大屏幕出示下面这段文字: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段母子对话,想一想,他们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母亲是内疚的心情,因为她供不起王冕读书,只好让王冕去给人家放牛,作为母亲,她觉得对不起王冕。
生:母亲此时的心情是无奈的,由于年成不好,仅靠针线活挣的钱供不起王冕读书,只好让自己的孩子去给人家放牛,多无奈呀。
师:谁来读读母亲的话?要读出“内疚”“无奈”的感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
师:那么,王冕说话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很理解母亲,想安慰母亲。他在学堂里并不是真的“闷得慌”,帮人家放牛也并不是真的快活。
生:王冕知道家里生活的艰难,很体谅自己的母亲,他这样说是为了安慰母亲。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很懂事,很孝顺。
师:谁来当王冕,安慰一下母亲?读时要注意读出安慰的语气。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王冕的话)
【思考和建议】朗读目标:从“带着感情读”到“读出自己的感情”
朗读是需要带着一定感情的,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丰富的、多元的,有时又是模糊的,是只可意会的,往往不能用一致的腔调或情感来加以表现。常听到教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带着什么什么感情读,结果学生“表情僵硬”“千人一腔”,朗读效果可想而知。就像上面教学片段中的教师,要求学生读出母亲心情的“内疚”“无奈”,读出王冕对母亲的“安慰”。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只要意会出来,就会用自己的朗读方式加以表现,不一定非要在腔调上表现出“内疚”和“无奈”。如果非要强调朗读情感的一致,势必会造成学生朗读时“拿腔作调”“矫情做作”。这是教师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成了教师情感的“传声筒”,教师成了学生情感的“代言人”。知识是显性的,可以通过外部的灌输操练;而情感是隐性的,只能通过内部的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要从“带着感情读”到“读出自己的感情”,其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透过关键的词句,精准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情朗读只是表现学生对文本把握的一种方式,因个体的差异、多元的解读,应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当然,造成学生朗读“矫情”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教师经常性的激情四射的范读等。我们在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要淡化技巧的指导,不强求情感的一致,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有感情地朗读”的定位为指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要让学生的朗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中心校22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