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政策机遇与挑战
2012-12-29袁波
经济 2012年6期
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存量达到151.2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投资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和欧盟。2011年11月,在印尼举行的第14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发展目标。进入后自贸区时期,中国企业应如何抓住政策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开拓东盟市场,值得关注和研究。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速度很快,但占中国对外投资和东盟吸收外资的份额还很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存量为151.2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4.7%。据东盟统计,2001~2010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仅占同期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7%,远低于欧盟(26%)、日本(14.5%)和美国(9.9%)对东盟的投资水平。
政策机遇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面临以下机遇: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从制度上为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便利与机遇。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于2004~2009年期间逐步签署。
《货物贸易协议》于2005年生效,其核心在于实现了中国与东盟成员国90%以上贸易商品的零关税,能使在东盟投资设厂的企业在进出口商品时享受关税减免。同时生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核心则为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领域产生的争端提供了以磋商为主的解决方式。
在2007年7月生效的《服务贸易协议》中,东盟各国对中国开放了第一批服务贸易行业,开放水平高于WTO承诺水平;201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关于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第二批具体承诺的议定书》,《议定书》已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相比第一批具体承诺,东盟各国的第二批具体承诺涵盖的部门也明显增加,不仅在其WTO承诺基础上做出更高水平的开放,许多国家的承诺还超出了WTO新一轮谈判出价水平,这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各国的服务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0年生效的《投资协议》则通过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建立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提供投资保护,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中国赴东盟投资的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
中国政府在自贸区框架下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合作举措,为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创造了机会。一是美元信贷支持。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共支持了50多个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涉及几乎所有东盟国家。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方将追加10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4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二是设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2009年4月,中国提出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双方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重大投资合作项目。三是建立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2010年10月,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在第1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成立。银联体首批成员行均为各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在所在国家及东盟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其中中国的参与方为国家开发银行。四是共建经贸合作区。
东盟一体化以及对外签订的自贸协定为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东盟已经提出2015年要建立经济共同体,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投资和劳工的自由流通;同时,除了中国之外,东盟还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签订了自贸协定。这就是说,在东盟一国投资建厂,生产的货物不仅可免税到达其余东盟国家,还可免税进入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企业走出去,我国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一是设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2005年我国出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此后每年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支持。办法规定同一企业当年获得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累计补助额不得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二是减化对外投资核准程序。2009年,商务部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减化了对外投资核准程序,以鼓励境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三是允许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境外投资。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以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境内机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面临挑战
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还面临一些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这个竞争,既有来自中国企业的,也有本地企业的,还有开拓东盟市场较早的日韩欧美企业,对此,希望开拓东盟市场的企业应有清醒认识。
进入过程可能有周折。一些东盟国家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对外资限制较多,进入可能面临障碍。即便是法律允许可以进入的行业,一些项目的审批周期也可能较长,对此要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心理准备。
法律政策环境复杂多变。随着一些东盟成员国尤其是新成员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各种法律政策都在修改完善之中,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复杂而且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关注最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和修订。
融资较难。一些东盟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国家财政能力较弱,即便是当地的企业也较难获得贷款。对于开拓东盟市场的民营中小企业而言,一旦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较难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对此,企业应多方筹划,做好项目的资金保障工作。
面临属地化经营的挑战。东盟国家普遍希望外国投资能增加本地就业和本地采购,进行属地化经营。但对于企业而言,属地化经营不仅存在语言沟通、文化认同上的困难,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制约,如当地工人技术能力的欠缺、工作效率的差异、本地采购的质量和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