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评论

2012-12-29

财经 2012年15期

  毒地的根源在政府
  (《财经》2012年第14期“毒地潜伏”)
   土地有毒地尚不可怕,因为在信息充分公开的前提下,居民和企业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入住,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怕的是,政府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隐瞒土地有毒的信息,居民和企业花巨资买回来的不是安居乐业是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健康是大。
   毒地的成因,首先是地方政府在建厂时的规划有问题,有毒有害企业不应建在人口稠密的市中心或近郊;其次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粗放管理且忽视环保。而让毒地成为城市定时炸弹的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依赖于土地财政和GDP考核,而有毒土地很难卖出高价,加上相关法律责任的空白,导致地方官员隐瞒土地有毒的信息。
   因此,毒地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刻意隐瞒毒地信息和草率整治毒地的政府部门的行政责任,同时要立法追究政府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才有可能遏制产生新的毒地。
  北京 宋佳
  
  申报制度需配套措施
  (《财经》2012年第14期“财产如何公开”)
   申报制度要达到预期效果,对外公开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大众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引入大众监督,全民参与,不仅对遏制腐败有积极作用,也将国企监管推入一个新阶段。
   但十多年来,申报制度的进展步伐缓慢,使得官员公开财产一拖再拖。如果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申报制度将很难推行。就算推行了,上报财产的真实度有多少?如果官员谎报、瞒报被查出来,将如何处罚?这都需要具体的措施配合。
   青岛 吴青
  垄断不是民企违法的挡箭牌
  (《财经》2012年第14期“‘酱油门’真相”)
   盐业垄断肯定应该打破,应引进民资,降低盐价。但将一些无良企业用工业盐生产酱油的原因归咎为食盐垄断,未免过于牵强。酱油生产企业购进工业盐的批发价是500元/吨,食盐的批发价是960元/吨。但平均到每一瓶酱油,能用多少克食盐?充其量也就是几分钱的事。而一瓶酱油的批发价又是多少?就算食盐的批发价翻一番,对酱油成本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真正增加酱油生产成本的是税费和人工成本。
   对用工业盐生产酱油的企业而言,首先涉嫌违法问题,《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食品禁止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其次是企业主和主要管理者的道德问题。
  东莞 邱珍